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0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当前,美国滥施关税搅乱全球经济秩序,部分外贸企业面临挑战,但“天塌不下来”。中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冲击,我们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
京东将采购不低于2000亿元的出口转内销商品,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盒马面向外贸企业开放24小时绿色入驻通道,永辉超市为外贸库存商品开通“绿色通道”……连日来,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各大平台企业、零售商纷纷行动,加大补贴和扶持力度,搭建内外贸一体化的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帮助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说起“出口转内销”,很多国人都不陌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意味着“好东西、紧俏货”。回顾我国外贸发展历程,鼓励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并不鲜见,当时不少企业的做法,是把外贸尾单转移到国内市场销售。今天,美国关税政策进一步加剧全球政经格局走势的不确定性。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国内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做好外贸“转”字文章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供给、改善需求,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拥有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缓冲空间广阔,是重要的大后方。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才能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也是众多外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出口转内销”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道。
还应看到,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在规则、渠道、支付体系等多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出海”多年的外贸企业虽然具备优秀的生产能力,产品品质过硬,但在内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熟悉国内市场、品牌建设欠缺、销售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在市场准入、渠道开拓、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帮扶力度,更好地促进内外贸渠道对接、品牌对接、产销对接、标准对接。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4月13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当天,商务部举办的“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也在海南海口启动。活动聚焦10个外贸和消费大省,围绕重点行业开展一系列专题对接,旨在畅通外贸企业内销渠道。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行动。例如,安徽将举办电商平台招商会,重庆将组织电商资源对接大会,浙江将开展“外贸国货严选”活动。
随着“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加快打通,扩内需各项政策加力扩围,内需市场的容纳效应将日益显现。需要强调的是,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出口的弱化,更不是要放弃海外市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这片大海经受得起狂风骤雨的洗礼,抵御得住贸易寒流的侵袭,终将让世人见证“海纳百川”的从容与坚定。在这个过程中,“华丽转身”的外贸企业也将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