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8:28:00
多部门加强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部门协同合作提高应急能力。
日前,应急管理部组织化工专家队伍赴东莞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开展2025年度危险化学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6月中旬,广东省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指引和安全要点新闻发布会在东莞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举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危险化学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强化对其监管的重要性愈发显著。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重市,东莞以危化品监管为安全生产“牛鼻子”工程,积极构建“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全民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将安全防线转化为发展底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浇筑安全基座。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建文
智慧协同构建救援矩阵
日前,在珠江入海口的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一场模拟运输甲醇的船舶在向储罐卸货过程中突发“甲醇冒罐泄漏”的应急演练上演,演练构成了“泄漏—中毒—火灾”的多级叠加险情。
当储罐区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到浓度骤升,数字孪生平台瞬间生成三维预警模型,防爆灭火机器人编队沿预设路径抵近火源,无人机群同步构建污染云团扩散的动态热力图——这是2025年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及初期火灾救援联合应急演练的核心场景。
东莞市百安石化仓储有限公司参与协办应急演练,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演练核心依托数字孪生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储罐区高精度三维模型、实时物联网传感数据(泄漏浓度、风速风向、罐体温压)及周边环境敏感点信息,构建动态更新的“全息作战图”。
得益于参与单位的协同联动、无缝闭环,演练构建了高效“黄金处置链”,包括:企业专职救援队利用智能系统快速定位并初步封堵泄漏源;消防部门实施立体控火;医院应急医疗队智能远程监护“伤员”,携带智能急救装备实施高效救治等。
日前,在东莞谢岗镇大黎路,一辆危化品运输车辆与一辆货车“追尾”,化学品“泄漏”,烟雾弥漫,情况紧急。随即,应急、交通、消防、公安等多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赶赴现场处置,这是在谢岗镇举行的2025年度东莞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一幕。
此次通过实景演练提升各镇街、各专业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升全市各镇街道路安全应急工作水平。
“演练顺利完成了协调、决策、指挥、发布处置指令、救援处置等各项内容,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了交通分局及各职能单位之间协调联动。”谢岗交通分局局长朱锦强向记者表示。
高级安全工程师孔明认为,演练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充分锻炼了道路应急队伍应急能力,且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演练贴近实战,效果明显。
在石龙镇举行“半实战式”危险化学品事故演练中,科技赋能更显精细。此次演练模拟加油站车辆起火、油料泄漏等险情,实现情景设置、演练流程、资源整合全环节自主设计,旨在逐步向“双盲”全实战式演练转变,展现科学高效的应急能力。
从“被动排查”到“主动找茬”
“码头脱缆钩隐患上报人获500元奖励”的通报,张贴在立沙岛园区各企业公示栏。目前,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21家危险化学品及化工企业已全部建立并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
立沙岛应急管理分局积极推动园区企业建立并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实施制度化、智能化、常态化的隐患治理新机制,构建“人人都是安全员”的共治格局。员工可通过园区隐患举报专线、现场投递箱等多种方式提交隐患信息,根据隐患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激励。
“机制试运行4个月以来,2025年1月至4月,园区21家企业内部报告事故隐患共477项,已整改477项,奖励金额共计5.789万元。”立沙岛应急管理分局工作人员介绍,园区一企业员工上报了“码头5号快速脱缆钩A钩存在受力时脱钩”隐患,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脱钩事故,企业依规给予其500元奖励并通报表扬。
广东腾龙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涛感慨道:“该机制将安全生产从‘要我管’转变为‘我要管’,员工参与热情高,形成‘比学赶超’的安全文化氛围。”
塘厦镇则创新“双轨奖励”模式,建立健全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督促企业完善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措施。目前,该镇已有898家企业建立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报告问题隐患共567项,已整改541项,奖励金额3.133万元,使企业从被动接受检查向主动排查隐患转变,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线实践
专家团队深入重点企业开展检查
“污水池、污水井等有限空间作业区域,容易引起急性中毒和缺氧窒息事故,其中潜在危险不容小觑……”专家团队深入重点领域企业,对该企业规章制度、生产现场安全管理等进行全方位检查。这是麻涌应急管理分局结合本镇实际,聘请安全生产领域资深专家,通过“把脉问诊”、传帮带教、下沉服务等推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此举助力于该镇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破解基层专业力量不足、隐患排查不深不细等难题,全力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由分局工作人员和两名专家深入检查评估,现场打分,科学评定企业风险状况等级,建立“一企一档”风险等级动态管理台账。评估工作将安全基础好、经营状况稳定的“高分”企业纳入“低风险”名单,平时做到无事不打扰,降低执法检查频次和简化执法检查流程。同时,对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不力,现实危险性大的“低分”企业纳入“中高风险”名单,重点检查重点盯防,多维度赋能安全监管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