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为国找矿 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1:16:00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召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要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频频传来好消息: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难利用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大宗紧缺矿产和战略新兴矿产国内保障程度大幅提升,优势资源掌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而其中,我国在青藏高原取得找矿重大突破,新发现铜矿资源量2000余万吨,让青藏高原有望成为世界级铜资源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长期深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领域,多年来,多吉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带领的青藏高原地质资源工程团队先后完成了西藏玉龙铜矿床、甲玛铜铅多金属矿床、雄村铜金矿床、驱龙铜钼矿床、多龙铜金矿床等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查工作,共发现了7个超大型、25个大型矿床,探获铜资源量近3900万吨、钼160余万吨、铅锌锑360余万吨、金670余吨等。这些成果奠定了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储备基地”的重要地位。去年,青藏高原地质资源工程团队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被授予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脚踏实地 解码地下 “宝藏”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袭,矿产资源特别是战略性矿产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控制权的争夺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加强矿产勘查、实现增储上产,不仅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科技进步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浅层资源逐渐枯竭,找矿逐步向高海拔、深切割等区域转移。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再次成为野外找矿的热点区域。

多吉在西藏出生、长大,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后,便与地热地质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四十年多来,他扎根西藏,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探矿寻“宝”,为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

多吉的科研成就,始于羊八井。

青藏高原地热蕴藏量在世界首屈一指,位于其中的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最大的地热田。20世纪末,多吉大胆提出了羊八井不仅有可供开采的深层地热资源且储量极大的观点,后担任羊八井地热田高温深井的设计及勘探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施工中特大井喷、深层热储温度高、地层极为破碎等技术难题,在羊八井地热田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体上打出了一口255℃、高压力、强能量的地热井,单井发电潜力达1.258万千瓦,结束了我国没有单井发电潜力达万千瓦级的历史。

在羊八井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多吉和其团队对西藏地下水资源和地热水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先后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当雄县曲玛多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勘查评价”“西藏铯矿床的发现及提取试验研究”等工作,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地热带首次发现硅华中铯资源量达大型规模,并通过提取试验研究,发现其伴有可综合利用的铷、锶矿产。多吉还主持完成了青藏铁路沿线矿泉水勘察工作,为打造国家优质矿泉水品牌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地。

2001年,48岁的多吉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多年来,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数不胜数的荣誉加冕其身。

“早上揣着馒头怀着希望上山,晚上背着石头带着收获回到帐篷”,是他真实的工作写照。接受采访时,他笑着说,“我喜欢走到大自然去。我相信只要认真对待大自然,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我们慷慨的回报。”这也是他在地质勘探找矿工作中始终恪守的信条。

发动科技引擎 提升矿产资源掌控量

提到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多吉给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资源”,一个便是“科技创新”。“搞矿产资源利用开发,必须要对资源有扎实的认识。”在多吉看来,把握和遵循自然规律是做好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乃至矿产资源管理各方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常常跟年轻的地质工作者说,要敬畏大自然、用心对待大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上走弯路。”

当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科技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

3月23日,多吉受邀参加了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岭南”)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会,他高度评价了中金岭南在找矿理论及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肯定了中金岭南科技创新工作,他表示,中金岭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涌现出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方面,中金岭南自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始终坚持“资源优先”战略,加大现有矿山周边部及深部资源勘探力度,以最低价摘得广东新兴县天堂铅锌铜多金属矿普查探矿权,开展万侯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勘查。目前,新兴县天堂铅锌铜多金属矿已查明铜铅锌金属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万侯铅锌铜银多金属矿探获的银、钨、铅锌资源量已达中型规模。

在矿产资源的利用方面,中金岭南坚持“在资源中寻找资源”,向科技要产量。通过采用智能图像X射线技术,降低矿产资源贫化率和损失率,实现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推动矿山从“向资源要效益”到“向科技要效益”转变。

谈到智能矿山建设,多吉表示:“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是当今时代的标志。智能矿山的构建,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生产实时监控,让井下作业逐步迈向自动化、无人化,矿产资源开采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他建议,未来中金岭南应继续在找矿、选矿、采矿、用矿上发力,深化地质理论创新、强化资源战略储备、参与全球资源治理,同时要让AI技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地质找矿注入新动力。

聚天下英才 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实现找矿新突破需要“攻深找盲”,离不开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

“中金岭南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人才的集聚是主要推动力。”多吉以中金岭南的“柔性引才”工作为例,强调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过去,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不出校、不出院,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步履维艰,不仅挫伤了科研及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更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如今,我深刻感受到中金岭南科技创新的信心与决心。高校、科研院所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在中金岭南得到深度应用,三方协同发力,既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也让不少人才在其中得到成长。”

多吉提到,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背景下,有色金属行业急需方方面面的高端优秀人才,而地质人才为其中关键。

如今,迈入古稀之年的多吉仍然亲自带领团队进行野外考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培养后备人才,鞭策更多年轻地质工作者扎根雪域高原。他希望,未来国家能更加重视并尽快弥补找矿工作在人才、经费、动力和科技方面的不足,鼓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热爱并投身地质科研工作,成为国家找矿的新生力量。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李晓霞

【本文责编】刘树强 莫群

【频道编辑】周丽娜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作者】 李晓霞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