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9:12:00
白木
据4月14日《长沙晚报》报道,长沙象鼻窝森林公园未开先“红”,市民和游客钻围挡、闯禁区的“野游”乱象丛生。笔者认为,这种乱象实为一种由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各方责任失守的“冒险游戏”,而“种草”博主与算法平台在无形中充当了“危险导游”,理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野游”乱象从来不是无代价的浪漫,相关教训近年屡见不鲜。非法穿越秦岭鳌太线被困的驴友孙某获救后被行政罚款,家属支付约8万元救援费用;江西宜春5人在登山探险时失联,当地动用600多人艰难搜救18小时后才将他们救出;游客夜爬云南大牯牛山生火取暖被行政处罚……一次次教训背后,是公共资源的巨大消耗。象鼻窝公园管理方直言“救援车辆无法进入”,恰印证了此类行为的致命风险——一旦遇险,轻则个人承担救援费用,重则付出生命代价,甚至会连累救援人员。更遑论森林火灾、生态破坏等隐性成本,最终均由全社会来共同承担。
野游者明知禁入仍冒险闯入,自应承担法律后果。问题在于,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大肆渲染“秘境攻略”、刻意淡化风险的“种草”博主,以及为博眼球纵容危险内容传播的平台,是否就能安然置身事外?一些平台上的“野游攻略”,往往以滤镜美化险境,用“小众打卡”“网红同款”的话术消解风险感知,甚至将翻越围挡、躲避巡查包装为“探险乐趣”。算法推荐的推波助澜,更让此类内容泛滥,诱导公众在盲目跟风中以身涉险。
一些平台与博主享受着流量红利,却往往对内容的社会危害性视若无睹。这种“好处占尽、责任撇清”的现状,本质上是对流量至上的纵容。当一名博主为获取点击量,将存在危险的未开发区域鼓吹为“必去打卡点”,其行为跟骗人踩坑何异?若平台以技术中立自居,放任危险内容传播,则无异于为公共安全埋雷。
破解野游乱象,既需约束个体行为,更须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首先,应明确平台与博主的连带责任。对于明知或应知危险却发布未开发区域“野游攻略”并引发事故者,可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若内容直接导致他人模仿遇险,受害者有权依法主张民事赔偿。
其次,平台须建立危险内容分级机制。对涉及未开放区域的“攻略”,应强制标注风险提示,并限制算法推荐。对多次违规账号,实施禁言、封号等处罚,而非止于不痛不痒的下架。再者,要打破“网红滤镜”,还原风险真相。政府部门可联合专业机构发布“野游红色预警”,以真实事故影像、救援成本数据消除公众侥幸心理,推动形成“危险打卡可耻、文明游览为荣”的社会共识。
象鼻窝的围挡缺口,照见的不仅是部分游客的规则意识缺失,更是数字时代流量经济与公共安全的深层矛盾。唯有让始作俑者付出代价、让推波助澜者扛起责任、让盲目跟风者心存敬畏,方能守住公共安全的底线,让自然之美与文明之美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