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8:53:15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加之,今年又润了个二月,春季显而易见的拉长了。
春天气候日渐转暖,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这就是春困,这是季节变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上的一种客观反应。
但有些人就表现得比较严重,变成起床困难、上班迟到、精神涣散、有气无力的特困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的呢?
壹 脾阳不足 ·湿气内生
脾胃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重要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只有升清降浊,才能气化正常,若这个平衡打破,就会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什么是浊阴?人体产生的不好物质,代谢的垃圾都是「浊」。浊拥堵清窍,则易出现“头重如裹”,使人昏昏欲睡。
另外,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木,因此春天正是肝旺之时,肝主疏泄,若疏泄太过,就会克制脾土。
所以在春天,脾的功能很容易受到影响。
此外,春季气温渐升,外界环境水湿增加,湿邪过胜,脾胃容易被困住。
脾为湿困,一则不能运化水谷,不能将食物转化为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
二则脾不升清,不能将水谷精微等清阳之气,吸收并上输于心、肺、脑,同时,胃的通降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湿邪等浊阴蒙住清窍。
故而人体会出现神疲乏力、容易困倦、嗜睡等“春困”症状。
脾阳不足可以这样做
所以,要解决湿气过重产生的春困,就要按照《黄帝内经》的生活方式:春三月、夜卧早起、披发缓形、广步于庭。
应该稍晚入睡,早点起床,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在庭院中散步,让精神得到调节,胸怀意志得以抒发,心情愉快。
饮食时可以加入茯苓、白术、藿香、佩兰等药食同源之品,或者吃些健脾膏、八珍糕,同时可以每天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
贰肾阳不足 ·生发乏源
阳春三月,春归大地,阳气生发,冰雪消融,蛰虫苏醒。作为春天的开始,三月象征着生机勃勃和希望。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发陈就是生发冬天里储藏在体内的肾阳之气,如果冬天储蓄不足,春天就没有足够的阳气来生发,特别是人体上部头面等处的阳气就不足。
表现为哈欠连天、昏昏沉沉,甚至有人夸张地表示:我站着都能睡着,钱掉地上我都不想捡,除了晚上睡觉之外,其他时间都在犯困。
这些较为严重的表现,大多都是冬天太过耗散肾阳之气、没有很好地收摄的缘故。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
所以要想不发生春困,在冬天的时候就该注意保暖,注意封藏,不过度运动、不大汗淋漓早睡晚起、节房事。
按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此谓闭藏....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冬天注意封藏阳气,到了春天在外界阳气的帮助下,体内阳气上升至脑窍则神清气爽,头脑灵活,便不容易发生春困。
然冬天已过,现在已经是春天了,要如何来补救呢?
叁 运动不足 ·气机运行不畅
想要身体好,不仅需要保证日常作息与饮食适宜,还需搭配一些运动。
因为白天坐的时间久就容易犯困,再加上太阳暖洋洋的,更让人容易发困,所以更要动起来。
动则生阳,可以选择在家里或者单位打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并配合腹式呼吸,简单的几个动作便可以让人短时间内阳气敷布、神清气爽。
其实,好好养生就是落实到生活中的一日三餐、睡觉习惯和坚持身体锻炼。
食人间烟火,品人生百味,唯有养成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抵挡艰苦生活中的枪林弹雨。
懂得养生的人,更懂得享受生活,也才能在余生生活中展望更多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