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7:11:00
作者:钱思铭
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直面群众生活。从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到低保户资格的精准认定,从乡村道路建设的质量监管,到集体资产资源的合理使用,这些看似琐碎却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都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关注点。每一次对民生资金使用的核查,每一回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都是在为群众的权益保驾护航。
主动下沉问需,将“民有所呼”化为“我有所应”。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扎根一线,是上下贯通的“桥梁”、联系群众的“纽带”,如果不能做到“声声入耳、事事关心”,就难以走入群众心中、了解所思所想。因此,要帮助群众解决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医疗就业等各方面的急难愁盼,就不能等问题成了堆、群众怨言满天飞才行动,要下功夫学会讲“百姓话”,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内心最深处的诉求,与群众多“唠唠嗑”“拉家常”。同时,还要学会听懂“群众话”,找准问题、瞄准差距,剖析根源,努力解开群众心结。
靶向监督解难,将“民有所求”化为“民有所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人民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民族复兴,需要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接力精准监督、破解难题。乡镇纪检监察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比对等方式,深挖细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责任落实情况。针对群众反映的困难诉求、意见建议,能立即解决的应尽快解决、及时反馈,绝不让群众反映的事项“压箱底”;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难题,要及时上报,由上级党组织研究找出路子、找准定位,明确解决时限,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推脱绕”行为,以切实可行的“蓝图”于细微需求中精准为民服务,最大限度把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健全制度机制,将“民有所乐”化为“我有所思”。问题解决了还没有达到最终目标,要不断复盘总结,结合之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通过完善村级财务公开、“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监督等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保障群众权益的工作模式,确保问题不再重复出现。此外,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发挥村级正风肃纪监督员贴身监督优势,建立凝聚县、乡、村三级监督合力的多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基层廉情分析队实施贴身监督,切实做到廉情动态及时掌握、及早应对,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看到公平正义,回应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