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5:14:00
一年一度的平陵田园赏花季,是龙山与世人的浪漫之约。几千年前,历史的变迁、自然的更迭,曾让人群陆续迁徙,穿越平原、依水而居,伴随农耕文明的诞生,在平陵大地重建生活。龙山之禾播种与丰收的轮回,已经在平陵故城上演了8600余年,而与小米相伴共生的,还有象征春天意蕴的油菜花。今年是龙山第七届“平陵田园赏花季”,济南市章丘区用七年的时间孕育出最具龙山特色的文化节庆,同时亦将文化这一时间的礼物、非遗这一时间的沉淀、农业这一时间的手艺相互交织,彰显了人与文化、城与文化融合共生的独特神采。
文化的气味与声色
重塑龙山乡村的气质容颜
龙山,一半是村景风姿,一半是深厚人文。
“文化龙山拾忆田园”——文化振兴示范片区的命名来自龙山的文化调性,也来自对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景。广袤的龙山乡村就是龙山文化“没有边界的博物馆”,人们在此耕种、手造、生活,一餐一饭、手起手落便是传承的具象。相信文化振兴亦可“生活化、烟火气”,寓于质朴乡村的景致人文最具特色。为了以更优美的面貌迎八方来客,龙山全域推进景观重塑,乡村大地掀起了环境美化的热潮,各村以村史文化、非遗记忆为底色,打造着“小而美”的景观节点——依托生态资源、依水而美的龙山湖省级湿地,油菜花开、金黄遍野的平陵故城,承载记忆、诉说故事的村史馆,复活非遗、传承古法的水豆腐体验馆,芬芳馥郁、景色喜人的莓香基地、树莓科技小院,血脉赓续、信仰闪耀的“小延安”,年轻态、创意化的焦家田野音乐节……乡村处处都是可以驻足的“文化味、烟火味”景观,文化就是龙山的富矿,只要以人文为底色,龙山就永远有生命力,永远是“行走其中的博物馆”。
人对文化的信任和依赖
诞生出动人的龙山故事
文化是人与时间的故事,心口相传的记忆。
在龙山,城子崖、焦家、西河、东平陵、黑陶、水豆腐、铁锅、小米、油菜花、鲜葱、树莓、草莓等一系列元素成就了龙山由来已久的文化自信。人们无条件地信任文化、保护文物、传承非遗、传颂记忆,这就是龙山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归属。每年的“平陵田园赏花季”,都以街头摊贩、民间工匠、茶楼杂铺的市集景象,荟萃着龙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文化传承至今而兴盛的背后,是太多像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刘德功这般“一生只为一事来”的非遗匠人,不遗余力地雕琢时光、延续永恒。
在龙山,非遗文化可看、可听、可触、可体验、可参与,赏花季非遗集市集合龙山手造、传统美食,行走其中宛若体验千年一梦,是传承与创新相互作用的产物;黑陶研学馆开放展示泥与火的艺术内涵,无数年轻一代在这里体验到了匠人的苦心,种下了守护传承的种子;中国龙山教育实践基地是全新的研学场景,孩子在这里用学习到的考古技术挖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宝物”,体会到了考古人坚守田园的决心……龙山人探索用不同形态浓缩、创新、阐述龙山文化,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传递着千年古邑历史的声音。
古邑与时代一同变迁
文旅产业浓缩千年文脉
传承弘扬龙山文化,落脚点在发展,关键点在创新。
一直以来,古老的龙山与时代一同前进,从别致和美的乡村景色到保护利用的文化印记,从代代传承的非遗技艺到“定制化”的研学课程,文化元素始终是龙山最具气质的名片,千年文脉在文旅产业的发展中永恒延续。“产业融合互促”是龙山文旅迈进的全新发展阶段,以文化为底色、以历史为原点、以记忆为感召,龙山文旅源源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围绕焦家遗址这座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研学圈”的供给扩展到“莓香龙山”草莓研学、苏官“小延安”红色研学、西王水豆腐非遗研学,“研学热”成为行走龙山的必然主题;以国家3A景区城子崖博物馆为中心,“文化龙山拾忆田园”示范片区沿线村亮点频出,科技小院、农时采摘等业态层出不穷;平陵故城承载了龙山赏花季、丰收节“两大特色节庆”,如今再添“考古研学”“跟着课本去研学”创新课程,到此听“龙山故事”的游客客似云来……文化是这座城的底蕴,也是这座城的定位,文旅产业不仅传承了文化、重塑了城市,也在成就了诗的同时惠及于民,让“行走龙山”成为全域文旅的全新名片。
龙山,地处济南东西城区的交会处,正在以春天的面貌恭迎八方来客。乡村广袤的大地,滋养着万物生灵,孕育出人文风光,传承着千年文化,让这座依文而生、因文而兴的城市不只宜居宜业,也宜游宜学。广大龙山人有自信也有决心,让这片大地成为令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意愿再来的“最佳目的地”。因为这里,是龙山。
记者:张丽 编辑:刘雨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