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强信心 看发展】渭源:科技创新赋能县域经济“活力”绽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5:27:00    

近年来,渭源县扎实推进强科技行动,在厚植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成果链、政策链上持续发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助力企业多元发展

在渭源县工业园区,多家企业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产学研”结合模式推进创新。近三年,累计开展科研项目23项,投入研发经费868.52万元,开发出党参、当归、黄芪等道地中药精制饮片小包装系列产品30多种,以及中药袋泡茶、参芪含片等中药康养系列产品8个。2024年完成产值1.68亿元。“公司将继续适应市场变化,加大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开发,构建多层次工业体系。”企业负责人秦飞表示。



甘肃世邦星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构建了“企业+基地(合作社)+ 产地初加工+高等院校+技术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近三年自主立项科研项目13项,制定企业标准20项,打造了“定西宽粉”系列产品、五谷养生面、参芪系列药食同源健康食品等三大类产品链。2024年产值达6000万元。公司生产负责人王天乾说:“公司将深化‘科技兴企、项目支撑、联合研发’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与各方联合研发,提升竞争力。”

聚力筑牢创新根基

为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渭源县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2024年,渭源县财政科技支出6098万元,同比增长1.9%;争取科技项目资金985万元,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2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家、新认定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家。截至目前,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3家,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5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渭源县与甘肃省启迪绿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协作建成“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中心渭源县示范工作站”。确定示范转化科技成果10项,其中6个重点转化项目被列为市级重点科技成果进行示范转化,登记省级科技成果28项,推荐省科学技术奖2项,全县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24家,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5.6亿元,进一步激发技术市场活力。



汇聚科技人才力量

渭源县创新科技人才机制,强化人才“引用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汇聚人才动能。以国家科技特派团为核心,统筹29名省市“三区”人才、89名县级科技特派员,组建了中药材、马铃薯等6支科技人才服务团队,指导建立中药材、马铃薯等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6个15万亩,解决产业关键技术21个,转化应用科技成果3个,培育特色产业标准体系4个,举办培训班150场次2800多人次,培养本土技术人才23人。引导全民参与科普活动,科技志愿服务队定期“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开展科技服务,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中,发放科技资料1.2万余份(册),接受科技咨询近8000人次。



激发县域经济动能

主动服务与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着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深走实。2024年,渭源县科技创新五项主要指标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39.9%、127%、105%、126%、156%,科技创新指数提高到96.15%。天成兴渭药业、陇源红生物科技等企业带动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15%,佛慈红日成为全市首家通过2A级两化融合贯标评定的医药生产企业,全县中药材、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56亿元、32亿元。……全县26家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研发生产“药食同源”大健康系列产品50种、中药配方颗粒546种;马铃薯企业研发生产“定西宽粉”和马铃薯鲜食系列产品39种。



渭源县科技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聚焦“一区三地”建设,加快省级创新型县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主体“扩量提质”行动,推行“人才+项目+基地+产业”产学研融合的育才模式,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记者:王亚雄 通讯员:贾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