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3:25:00
站在历史的风景里探秘灯塔村,这个100多年来教育为先、重教兴学、文风昌盛、学风浓郁的土家传统村落,散发着别样的光芒,成为人们眼中一道不平凡的风景线。
德江县长堡镇灯塔村,这个镶嵌在武陵山脉腹地黔东北山区、乌江东岸的土家传统村落,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耕地面积2263亩,森林覆盖率50%以上,由10个自然村组成。这里农作物一年夏秋两熟,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薯、土豆和各类蔬菜等,是一个村民以粮食自给为主、以生态绿色农业为生的村庄。村庄四周群山环抱,风景如画。
灯塔村山水田园风景。
从灯塔村后山峰腰溶洞中淙淙流下的岩洞山泉水长年累月滋润着这片土地。100多年来,灯塔村当地置校兴学,尊师重教的人文风气和教育理念被传为佳话。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坐落于这里的水塘中学(前身为始建于1937年的黄金小学,当时是周边方圆百里仅有的一所学校)声名远播,在德江县乡村教育版图上占有一席,如今已搬迁到镇政府所在地;如今,迁徙到此的水塘小学成为灯塔村的新教育标志,历久弥新,依然坚毅前行播散着教育振兴的希望之光。2023年,灯塔村被长堡镇党委、政府授予“教育先行示范村”。
培养出上万学子的水塘学校一角。
这里,作为一个文脉绵长、民风淳朴、人才辈出的土家传统文化村庄,山水之间隐藏着对教育兴村的丝丝眷念,是一方钟灵毓秀之地。这里,可见江水奔流,这里时刻能够感受到鸟语花香的自然回响;这里,透露出文华沧桑的历史传承,见证着乌江水运文明的辉煌岁月与不逝文香;置身这个有着百年古韵的土家村落,让人在幽静的时光中感受到一场文化唯美之约。
眼下,崇尚教育的灯塔村温婉地布局在山间田野和绚丽山花之间,古朴厚重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让“全景乡愁”在这里呈现,让“诗和远方”近在咫尺。
风光优美的传统文化村落——灯塔村一角。
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土家传统文化村落
灯塔村的地名由来,颇具色彩。国民党时期,此地称为“黄金大乡”,管辖范围较广,农业、手工业生产先进,成为周边乡村的学习典范;这里的黄金小学颇受县里重视,是官方在这个片区培训各类人才的一处场所。成立长堡乡后,被当时的县政府命名为“灯塔”,意在期望其作为当地发展前行的指引灯。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时期,官方为了方便乌江船舶安全过境,在后山峰顶设置“瞭望塔”,以作导航。灯塔的称呼由此而来。
灯塔村田园风光。
灯塔村的历史沿革有着地域治理视野下的哲趣:
1958年设立灯塔生产大队,1963年3月,属长堡公社。
1983年10月,国家实行政社分设;1984年,撤销灯塔生产大队,设立灯塔村民委员会,简称灯塔村委会。
2007年,根据德江县人民政府批复:撤销长堡土家族乡原灯塔村、绿化村,合并建立水塘村。
2010年11月,根据德江县人民政府批复:撤销原水塘村,调整建立灯塔村、绿化村,至今未变。
灯塔村粮食生产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土豆等为主;豆类有黄豆、绿豆、豌豆、胡豆、豇豆、刀豆等;蔬菜类包括白菜、白萝卜、红萝卜、茄子、黄瓜、冬瓜、苦瓜、西红柿等;养殖业以牛、猪、羊、鸡、鸭、鹅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辣椒等。这里的稻子、麦子、果子等庄稼成熟时,运往乡场上都能卖一个好价钱,那时乡亲们喜悦的笑脸就会成为一幅泛美的画。
灯塔村田园山色。
在岁月的轻抚下,光阴在这片山水相依的红色土地上缓缓流淌。走进灯塔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融共生,宛若走进时光的回廊。土家民居、时尚洋楼依山而建,错落布局于修竹、茂林之间,“屋在林中,林在屋外”,俨然一幅山水田园画。这里,如今依然保留并传承着土家山歌、傩堂戏、花灯戏、舞狮、舞龙、唢呐等民族文化,村民们能够表演展示,见证历史的光影。如今,载着岁月沉淀记忆的古道、古井、古树、老墙,依稀可见,静静地、无声地诉说着往昔悠悠岁月,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散发着宁静而深远的力量;这里,已成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站在灯塔村的最高处俯瞰,览人间芳华,观山水胜景,千百年的山河流转,千百年的风雨雕刻,让这里形成“人在景中,村在林中”的独特地质之美。现在,周边地区的人们常来这里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人们在幽静的环境中欣赏古朴村落的独特景致,享受农家乐趣。人文气息浓郁、自然风光秀丽的灯塔村,是乡村旅游绝佳去处之一。
2023年5月31日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选派到长堡镇灯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田旭,两年间用心用情用力践行初心,把他乡视为故乡,与村民促膝谈心,问需求,听建议,和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依托村寨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修缮古旧民居,改厕改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村寨颜值持续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处处文化墙成为推动乡风文明的风景线。
勤劳善良的灯塔村人,一方面坚守着传统种植、传统养殖方式,古韵古香依旧在这里弥漫;同时,灯塔村人也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开花结果,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蔬菜种植、精品水果等绿色产业,村民生活日益改善,土家特色田园村寨指日可待。
山水为骨,文化铸魂。近年来,灯塔村以精神文明建设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灯塔村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工作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最美灯塔人”、文明村寨创建等工作融合起来,充分运用村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本地圣贤、先进模范人物来教育和引导群众,在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破除陋习上发力,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引领山寨倡导文明新风。如今,在灯塔村,村风文明,道路整洁,庭院幽美,邻里团结,一派祥和安宁美好的悦人氛围。
目前,灯塔村有法律明白人20多人。2023年3月,灯塔村被贵州省司法厅、民政厅授予“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年12月被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文明村”。灯塔村,正逐步迈向一个人文美、生态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灯塔村,围绕教育发展的主题宣传墙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乌江流域山村重教兴学的鲜活样本
寻脉长堡镇的教育之路,就十分必要走进灯塔村触摸教育兴盛的历史文脉,探究山村教育地理中的灯塔现象。
灯塔村自有史以来便重视教育,传说是地理风水好,其地势形状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当年多位满腹经纶的教书先生路过这里,并乐意在此传授教学。自此,从私塾、书院,到黄金小学、水塘中学,再到水塘小学,这里的教育之风愈发兴盛。
孟春时节,记者一行走进灯塔村捡拾100年来岁月流淌沉淀下的兴学历史记忆和人文风情,在触摸历史中发现灯塔村人在与厄境抗争中磨砺铸就的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存世理念与精神。
灯塔村村民十分重视教育,把大力抓教育作为孩子改变贫困命运的制胜法宝,全村人尊师重教蔚成风尚。
在灯塔村,尊师重教成为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件要事。
民国时期的1937年,安化县政府在这里设置黄金小学,黄金小学以开通民智为己任,开启新学之滥觞。村寨自此书声琅琅,少年逐梦,晨读暮省,智慧增长,不负时光;培桃育李,声名远扬;薪火相继,惠泽一方。解放后在此兴盛的水塘中学吸引了周边各地十里八乡的学子慕名前来求学,最多时学生人数达到1200多人。古朴沧桑的木楼教室里,培育出数以万计的山村学子。自然,这里依靠自发捐资办学的辉煌历史,更是承载了当地人民几代人的教育文化记忆。遗存下来的传统风格教学楼,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更是土家族建筑文化的鲜活见证者和岁月的守望者。
如今,搬迁到这里的水塘小学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像一片宁静的历史港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觅往昔记忆的宁静角落。更是让每个走近她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那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如今,水塘小学怡人的校园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在这一片花香弥漫中,老师、学生在这里教学相长,尽情地享受着校园春光的恬静与美好。老师孜孜不倦的讲授声、学生求知琅琅的诵读声,昭示着这里育人弦歌长吟不辍。
水塘学校校园内的诵读声,至今仍然还是村民们最想听到的声音。
教育为先,使这个土家山寨的文化魅力延续提升,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领略其中承载的文脉风华。在水塘小学,记者从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欢笑声里,看到了山村充满希望的未来。在灯塔村,记者感受到了教育脉动给山村带来的振兴图景。
尽管灯塔村大元子组村民张著珍患有慢性肺病,一家人在国家扶贫救助之列,但她还是一大早就到地里耕作。坚韧的她内心怀着美好和希望,因为她的女儿李玲现在贵州医科大学念书。
尽管生活不易,但灯塔村金塘二组袁桥、王莲芬夫妇仍然克服种种困难,坚持送四个子女走进校园学习知识。53岁的王莲芬说:“我们这一代人那个年代家里贫困,没有条件读书,吃过没有知识的亏。再也不能让下一代受没有知识的苦啊!”如今,其老大袁乐红,从贵阳医学院已毕业,实现就业;老二袁彩虹,正在江西科学技术学院读书;老三袁飞鸿,从贵州大学毕业后,已在深圳实现就业;老四袁彩云,正在贵州师范大学就读。
灯塔村内的水塘学校部分教师留影。
教育脱贫是灯塔村村民十分看重的奋斗主渠道。在灯塔村,家中有两个、三个大学生的家庭比较常见。据介绍,灯塔村自2014年水塘下组的张旭东考上清华大学后,关注子女教育更加视为家庭首要之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重视子女教育,已在村里形成良好氛围。该村考取大学生最多的一年有47人。
2019年,灯塔村成立春晖社,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募捐助学活动,设立春晖助学奖励金,深得村民认可。之后每年募捐活动都得到热烈响应。当年,对考上985和211、一本、二本的学生分别进行1500元、1200元和1000元的奖励。
据粗略统计,从1953年建村开始至2024年,考上大中专以上学子共计650多人。张旭东于2014考上清华大学,是灯塔村第一个清华大学研究生。
灯塔村对考上本科以上的学生均实行等级化奖励(其中对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奖励10000元,对考入985、211重点高校的奖励3000元,对考入二本以上的奖励2000元),对中考和小升初优秀学生实行奖励班级前1、2、3名,目前共累计发放奖励助学金23.36万元。2021年、2022年,灯塔村荣获“铜仁市优秀春晖社”称号;2023年,灯塔村委会副主任文先进荣获“铜仁市春晖社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灯塔村被长堡镇党委、政府命名为“教育先行示范村”。
2019年至2024年,灯塔村考上二本以上大学生共165人,发放助学金23.36万元。
位于灯塔村内的水塘校园一角。
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而村“两委”作为乡村基层的组织机构,承担着推动农村教育的重要使命。“促进村里教育发展,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这是我们的教育使命。坚持兴学重教,通过教育脱贫,斩断穷根。”这是灯塔村党支部书记陈智、村委会副主任文先进等村“两委”班子成员无数次翻山爬坡后的福至心灵,也是他们无数次夙兴夜寐后的豁然开朗。
百载岁月崇尚重教兴学,千人村寨推行教育脱贫。新中国成立以来,灯塔村涌现出近700名大中专学子,已成为各级各行业有用人才,其中100多人成为社会各界杰出人才和知名人士。
一地之教育兴盛一地之人文,养护一地之文化精神。教育兴学,潜移默化,经世致用。碧水青山间,村庄静谧如画。教育为先、尊师重教的灯塔村,这里风光无限好!
位于灯塔村内的水塘学校校园一角。
这里,教育榜样增强了人们崇尚教育的前行力量
原灯塔村党支部书记、现村委会副主任文先进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在2007年小村并大村时进入村委会工作。18年来一直坚持捐资助学,先后捐资捐物共计10多万元。2024年又捐资2万元奖掖高考学子。因其对灯塔村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对当地教育事业兴盛作出的特殊贡献,他先后获得“全省人民调解能手”“全县优秀共产党员”“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优秀村干部”、全县“身边的榜样”模范人物、“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5年4月30日,文先进再次被铜仁市委依法治市办公室、铜仁市司法局评为2024年度百名优秀“法律明白人”之一。
面对组织上的肯定和难得的荣誉,文先进却十分平静,“我只是做了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想要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我做得还不够多,道路仍在前方,我还得继续前行”。
花园般的师生食堂前,2017年文先进植下的桂花树已经枝繁叶茂。从文先进平实朴素的言语和认知里,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深厚情怀和无比热爱。引领群众重视教育,已经成了刻在他骨子深处的信念与信仰。
灯塔村里的法治文化宣传墙。
站在幽静的校园背后山腰处瞭望,眼前原来的私塾、教学楼已经被崭新的大楼取替,而不远处清澈蜿蜒的浩荡乌江依然如斯,奔流不息。50多年前老校长和多位老师用心种下的香柚子树,如今依然岁岁如初,开花、结果,清香四溢。一株株年代久远的香樟树、老槐树、老柏树,各色花树,让校园四时花香弥漫;那一口老钟依旧挂在一棵挺拔的香樟树上。“明德知礼、精勤创新”的校训十分亮眼。2017年,灯塔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艰辛努力,从上级争取到32万元资金改建校园,让这座百年老校的一座古朴建筑得以保护下来。
2022年1月1日,长堡镇党委、政府出台《长堡镇打造乌江流域教育重镇实施意见(2022-2026)》明确规定:凡一个家庭有两个以上本科生,就颁发“教育光荣之家”匾牌。
长堡镇党委委员、分管教育的副镇长冉隆权以前教过书,他告诉记者:为了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满意教育,2022年来,长堡镇党委、政府一直着力于打造乌江流域教育重镇,提出“1+12”工程,以教育振兴为“乌江秘境·幸福长堡”提供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保障。每年拿出10万元,打造“乌江名师”工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抽20名教师重点培育。用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留下优秀教师,每年招生努力留下优质生源。每年由镇政府组织带领40-50名优等学生,重点是“小升初”学生,到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大捷遗址、梵净山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良好习惯,学会感恩,勇于担当。
水塘学校每一次举行升旗仪式时,镇、村干部都要参加。
多年来,灯塔村涌现出尚月尧、尚永煌、袁志平、冉隆宝等“教育模范之家”。灯塔村委会副主任尚应标一大家族里就有6个学子考上985、211重点院校。
走进灯塔村水塘下组“教育光荣之家”张信桂的家里,50岁的张信桂谈起对孩子的教育心得时,他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张信桂的大儿子张旭东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女儿张慧玲现在贵州商学院就读。
灯塔村大茅坡村民组有20多位大学生、硕士,两位博士。尚月强是一位博士后,现为西南大学教授。走进“教育光荣之家”灯塔村大茅坡村民组村民尚永煌家里,今年已过七旬的尚永煌、熊育英夫妇俩十分热情地欢迎我们一行入座。其大儿子尚应齐是一位博士,现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工作;三儿子尚应力大学毕业后,现在德江县职校任教;女儿尚应心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后,现在德江四中任教。
尚永煌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一生从教,在当地颇有名望。76岁的尚永煌老人回忆:水塘中学以前在全县名气很大,外区学生纷纷涌进这里读书。大儿子尚应齐当时从水塘中学考取思南中学,中考成绩系全铜仁地区第4名,系德江县第一名。
尚永煌老人说:当年为了送子女读书,经济十分困难,还在长堡乡农村信用社贷款2000元。
灯塔村7旬老人尚永煌夫妇一生勤劳俭朴,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子女,被镇人民政府授予“教育模范之家”称号。
走进“光荣之家”、原水塘中学退休教师尚月尧老人家里,今年73岁的尚月尧老人自1971年从潮砥高级中学毕业后,就回到水塘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直到2014年退休。教育生涯一生中大多数年份担任班主任,一生培育3120多名学生。
73岁的尚月尧老师回忆:当时水塘中学坐落在灯塔村。学生最多时有1200多人,当年沿河、德江等周边学子慕名到此求学。学校教育质量兴盛时期,周边农户家里也住满了租房的学生。1978年,倡议集资助教办学,师生投工投劳。
尚月尧老师还把自家原本用来盖房的5根枫香树捐献给学校。为了让学生早日在新教室里安全读书。当年很多教职工和当地干部群众无偿捐资捐物,一时也把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同志感动了。当时没有水泥,全体教师、学生、村民就到乌江河边挑河沙,一些路过的人们受到师生们和群众真情办学的行动感染,也主动义务参加建设劳动。当年那种大干快上、争先恐后的建设场景,让人热血沸腾。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难以忘怀。
从1978年11月起,一生都在水塘中学、水塘小学教书的袁志平老师回忆:水塘中学原来办过三届高中,培养了不少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地方人才。
水塘小学校长赵建军告诉记者:从过去的木楼教室,几经扶正、摆正,到砖混结构的教室,再到今天的漂亮教学楼,从这里走出了数以千计的知名人士和高级人才。现在,经常有在这里读书走出去的优秀校友回到母校,驻足、回忆,表达一腔怀念。
德江县长堡镇灯塔村水塘学校升旗仪式活动,每一次都有镇、村干部参加。
今年55岁的水塘小学老师刘晓源的父亲刘思南一生从教,先后在思南中学、德江二校、潮砥中学、牌坊小学等地执教。后来主动要求返回水塘中学、水塘小学教书,直至退休。刘晓源的小学、初中都在这里就读。刘晓源从思南师范毕业后,遵照父亲的嘱托,反哺故土,回到水塘小学教书。父子两代人对这儿的老钟、古树、花树、老井、宿舍、教学楼等等,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刘晓源老师动情地说:这一份情感,这一生都挥之不去。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灯塔村,这个1900多人的土家山村,迄今为止,已涌现出近700名大中专学子,其中不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一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土家山寨,百年以来尊尚文化,深耕教育,当地人民以尊师重教为荣,因此文化香火繁华,贤达人士闻名遐迩。这一深山小寨的教育盛景,已成为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叶飞
一审 阙成岱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