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存款利率新一轮大调整,一场巨变加速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7:33:00    

存款利率新一轮大调整!

活期存款0.05%,你没看错;

1年期定存0.95%;

2年期定存1.05%;

3年期定存1.25%;

5年期定存1.3%。

这就是最新的存款利率,此标准已被除邮储银行外的所有大行公告。

一直以来,储蓄利率下降都是一个先决性信号,背后牵涉到千丝万缕的宏观走势和微观感知。

比如说,我们最直观感受到的,为什么要不断降存款利率?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不断降低银行的负债风险。

因为你在银行存的每一分钱,对你是存款,但对银行来说都是负债,银行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那么银行这些支出的成本从哪里来?当然不是央行印钱印的,而是必须每家银行自己做营收赚的,然后用营收盈余再给存钱的人支付存款利息。

这个营收盈余就是所谓的息差。

简单理解就是你2%的利率存进来,银行5%的利率贷出去,在给了你2%的存款利息后,银行自己赚了3%,这就成了银行的利润。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也就是银行贷出去的利率越高,才能付给你的存款利息越高;但如果反过来了,就成了反面。就是银行贷出去的利率越低,给你的存款利率也就越低。

不可能说银行贷款利率很低,但给你的存款利率很高,这样下去银行注定要破产和倒闭的。

所以,在你的存款利率和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必须有一个存贷款利率差额,叫净息差,对于这个净息差,国家也是有标准的。

《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规定的合理息差是1.8%。也就是说,银行的贷款利率和储户的存款利率之间,必须大于这个息差,才能保证银行的运营安全。

但去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降到了1.52%。然后,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3%,已经明显低于1.8%的监管标准。

但这种净息差不断收紧,其实反应了一个宏观现象:就是银行有很多存款,但是贷不出去,或者贷出去了,贷款利率也很低。并且银行也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切。

为何如此?因为经济大形势决定的,因为利率下降只是一个表象,我们看下面这两张图。

这个图告诉我们,2020年以来,家庭偏爱存钱就已经是大趋势,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善。

前几天,央行公布了一季度金融数据:

2022年居民新增存款17.84万亿元。

2023年16.67万亿元。

2024年14.26万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住户存款增加9.22万亿元。

这说明今年一季度存款趋势明显又开始走高,三个月存的钱占了去年一整年的60%。

总数据是,居民存款总量已经达到了近161万亿,相当于人均存款11.4万,户均存款高达32.6万。

并且大家一存钱都是选择长期定存,因为长期定存利率会相对高些,大家都在抢占最后一点高收益机会,尽管这个高利率其实也很低。

这种形式又造成了长期存款利率竟然低于短期存款利率的不合理现象,所谓的存5万不如存1年,直接干翻了经济学常识。

其实说起来,经过前几年小银行连续暴雷,大家对中小银行是有戒心的,都知道中小银行有两个典型特征:1、风险很大;2、利率较高。

高息吸储正是很多中小银行的典型套路。

但现在,在高风险高利率和低风险之间,大家选择了高风险。并且全是长期定存。

但是,大家尽管千方百计把钱存进来了,但对于银行来说,这其实都是负担,因为它们也不知道钱该往哪里去,才能赚高收益,才能有钱给你发利息。

看下面这张图:

四月份的社融,政府债占了将近84%,超过了总额的4/5。

这两年一直在化地方债。一个典型的手法就是低息置换高息。

所以政府债利率都很低,谁的高?两个行业高,一个是企业的高,一个是房地产行业高。房贷一直都是银行最最喜欢的优质贷款。

但这两个行业都被两个数据打趴下了:

4月,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同比3.6%,低于前值的4.3%。

其中,制造业、基建、地产投资全面走低,拖累了整体数据。

为什么投资走低,常识告诉我们是因为投资收益率不好,投了也不赚钱,所以就不提了。

再看第二个数据,看下图:

PPI已经连续几年这个趋势了。

用统计局的解释就是,当前物价总体处在低位,这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压力,影响居民的就业增收,因此推动价格合理回升很重要。

通俗说,就是企业生产了产品,但出厂价格越来越低,企业利润就越来越薄,企业不挣钱就没法给工人增收,工人工资就低,企业也不愿意扩大生产。

总之,到最后对于银行的影响就是,之前的高息行业如今贷款意愿集中萎靡,大家都不愿意贷,或者贷不起了。

银行也很难,没办法,银行也就只能不断降低利率,然后争取把钱贷出去赚收益。毕竟让钱一直呆在银行才是最拖累的,还得给你付着存款利息。

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贷款利率一直走低,所以就像央行诉苦,央行就只能不断调整你的存款利率,以和贷款利率相匹配,最终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共振下行,同时不断走低。

那么,怎么才能有好转?

除非CPI和PPI都开始反弹,消费走高带动出厂价格走高,然后带动整个经济走出颓势,螺旋上升。经济上升带动投资需求上升,带动资金需求上升,从而再带动资金价格的上升。

但这注定是一个非常长久的过程,至少5-10年的磨底。

延伸来说的话,储蓄利率越来越低时,又带来了另一个并发现象。

就是国债收益率也开始越来越低。

金融学有一个常识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广泛应用于其他各类金融资产的定价。

美国10年期收益率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锚,中国10年期收益率就是中国的资产定价锚。

当储蓄利率越来越低时,国债就显得非常香,因为国债基本等于储蓄,流行性高、安全性高,收益也比储蓄高,所以很多钱都跑向了国债。

这就会导致国债的价格越来越高,收益率越来越低。

目前,中国10年期国债已经稳定在1.6%上下。我们说过,10年期国债基本就是国内金融资产价格的锚定,所以这就直接夯定了大家在国内做理财的收益率。

比如说,在形势不好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保险,但2025年4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保险公司对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下调,以更好防控利差风险。

看到没,也是利差风险。保险公司给你承诺了高收益,但自己没有地方赚这些收益,最终也会朝不保夕。

现在连保险都可以调整固定利率了,这被民间解读为是从政策层面让保险打破刚兑的开始。

2017年之前,万能险保证利率高达3.5%,结算利率超过7%。

但最新的规定是, 新备案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2%;新备案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1.5%。

至此,国内所有安全资产,收益率都跌到了2%以下。并且这将是一个非常长久的周期。

最主要的是,储蓄利率下行并没有触底,还有很大的下行空间,1年期储蓄利率已经破1%,下一步就是5年期破1%,并且活期收益率下一步就是0%。

随之,国债收益率也会不断走低,去年的这个时候,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在2.2%,并且一路下行,大家都还觉得不可能破2%,结果现在都已经习惯了;下一步就是保1.5%,将来就是保1%。

在国债带动下,金融资产收益率也将继续走低。

归根结底,我们正处在一个低利率、低收益率的宏观环境,并且这个环境的存在周期,至少还要5年靠上。

这也是我们做一切决策时,必须要先想清楚弄明白的大前提和宏观现实。(米宅)

本文源自行业资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