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立公司三年多,成“2024胡润U25”最年轻在榜者,这名00后如何做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14:14:00    

在《2024胡润U25中国创业先锋》榜上,上海贻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苏睿是在榜最年轻的创业者。

这名202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00后”,彼时放弃了保研机会,毅然投身创业赛道。他创立的贻如生物专注于生物基新材料研发,目前已完成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并在常州建成首个大规模生产基地,与服饰、家具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与供应关系。

眼下,又到高校毕业季,创业也正当时。对新一批跃跃欲试的创业者们,苏睿直言,创业是一种心态,成功是一种概率,“放下对成功的执念,尽己所能去提高成功的概率,这是最重要的。”

跨学科探索,点燃创业火花

在近2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一支规模20多人的科创队伍,正忙着“创造一种全新的皮革”。简单说,就是利用生物学方法,将微生物纤维和其他天然材料复合,替代传统化工原料制造皮革。这是贻如生物这家创业企业正在做的事。

苏睿告诉记者,团队曾做过大量调研与分析,发现真皮及人造皮革产业对环境造成巨大负担,1公斤真皮大概需要1.7吨的水和排放数以万计的化学物质。

“我们研发的生物基皮革材料接近真皮材质,且有着与头层牛皮相当的力学性质。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基本都会被重复使用,而制作过程的水资源消耗仅为真皮的2%。”聊起专业,苏睿很兴奋,将科学与工程完美融合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还在读大二时,我就进入了生命学院和物质学院多位教授的课题组,学习分子克隆、合成生物材料、细胞培养等技术。”这段跨学院、跨课题组的“游学”经历,激发了苏睿对材料科学的兴趣,也由此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在生物与材料交叉领域,尤其是合成生物材料和工程化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我发现,很多论文呈现出的‘完美结论’,往往需要通过概念验证和应用验证的过程,由此来进一步实现工程化、产品化。”在短暂的科研生涯中,苏睿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研究的东西是否是真需求、能否落地生产。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担任上科大iGEM(国际遗传机器工程大赛)代表队队长,并带领团队参加2021 iGEM,勇夺全球季军。此后,他参加第四届上科大创新创业大会生命学科专场学生组大赛,荣获一等奖,赢得了5万元天使资金支持。

在一次次比赛的过程中,苏睿萌发了将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的勇气。“2021年,我和同学文昱杰在上科大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这便是贻如生物的起点。

斩断退路,“玩命”实现眼前目标

成为一名企业家,是苏睿从小的梦想。但创业的残酷远超想象,无尽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扑面而来。客户是谁?技术壁垒何在?做平台还是做产品?而在这一系列挑战中,融资是最大的难关。

苏睿清楚记得一个时间点,2022年7月,“贻如生物下一轮融资遥遥无期,我却坚定地放弃了宝贵的保研机会。”

斩断退路,唯一的选择便是“玩命”实现眼前的目标。从2022年的6月至9月,苏睿接洽了近百家风险投资机构,“白天聊投资人,晚上改商业计划书,同步迭代产品、找验证。”是年10月,当团队终于完成天使轮一千多万元融资时,他一度感到有些不真实。

也正是在反复磨炼中,他变得越来越自信。谈及一路的创业历程,他首先提到的是母校,因为“在上科大的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中,聚集了一批科创公司和工作室,与老师及前辈们相互交流,让我受益颇多。”

迈过创业的第三个年头,如今的贻如生物正稳步发展,已是生物基材料领域的佼佼者。”苏睿介绍,去年,公司在欧洲布点,预计今年底将完成全线建设;在美国,公司计划在2026年完成首条产线建设。

在创业的道路上,永远有全新的困难、全新的挑战、全新的挫折在等待。那么,年轻的大学生创业者该如何应对?苏睿说,他在上科大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当世界不确定时,学会拥抱不确定性,向内心寻找确定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