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1:2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江仕志 佛山报道
2025年,Deepseek引发人工智能应用热潮不断升温,也让许多城市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定位。
今年年初,佛山提出要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覆盖水平和技术层次,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把人工智能嵌入制造业发展全领域、全链条、全过程,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佛山正瞄准深度智能化应用的更高维度,着力破解算法突破、算力支撑、数据贯通的技术瓶颈,加速重构人才集聚、资本配置、场景开放的新型要素生态。
4月28日,“智聚湾区 科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启动仪式在佛山市禅城区帝欧总部产业园举行。这是佛山首个由政府指导、民营企业主导的人工智能创业基地,基地以“只收梦想,不收租金”为核心理念,面向全球寻找孵化新时代创业者。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的成立,意味着佛山禅城在以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作为禅城区打造汾江科创带的核心项目,基地将整合区域产业资源、高校科研优势和创新创业生态,重点培育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项目,打造成为新时代创业者的“硅谷”,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注入强劲动力。
据介绍,基地由禅城区和张槎街道指导,帝欧总部产业园联手YOU+青年创业社区共同打造,以“打造新时代创业者的‘硅谷’”为目标,构建“产业加速器+青年生态圈”复合功能体系。
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一期启动区达10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二期2万平方米建设区也于活动当天启动建设,计划打造成集高端人才集聚及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创业高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发现,基地不仅规模庞大,更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发展潜力。首先是产业场景的密度优势。2024年禅城区GDP突破2421亿元,经济密度达15.5亿元/km²,三产占比超65%,居全市首位,形成建陶、不锈钢、针织等国家级产业集群,能为AI技术提供充分的可落地工业场景。
其次是创新要素的浓度优势。基地位于佛山创意产业园-王府井紫薇港商圈核心地带,毗邻佛山大学江湾校区,属于汾江科创带与环佛大科创圈建设的核心片区,也是佛山人工智能人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单在张槎街道辖区内,就有高新技术企业30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9家,总量均为禅城区第一。
佛山市禅城区副区长李国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的成立,是禅城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的关键落子。基地不仅将深度融合AI技术与传统产业,一方面依托智能算法赋能建陶设计、纺织生产等环节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链接湾区科创资源,培育金融科技、数字服务等新业态。他期待基地能够成为大湾区AI技术转化的“试验田”,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还有制度创新的先行优势。帝欧总部产业园总经理、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总经理游高峰介绍,在运营机制上,基地创新推“6+2”“6+3”免租入股模式。根据该模式,入驻企业前6个月可享受免租金优惠,后续可选择将6+2年或6+3年的租金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投资。这一机制既有效降低创业团队的初期运营成本,又能让运营方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实现互利共赢。
(帝欧总部产业园总经理、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总经理游高峰介绍基地运营机制。主办方供图)
制度创新的牵引效应在首批入驻企业中快速显现。启动仪式上,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及YOU+青年创业社区正式授牌,基地与首批入驻企业完成了签约。佛山市达衍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元展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正式入驻,涵盖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业投资、创业服务等领域。
创新链与资本链正在协同共振。此前,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张槎街道合作成立广科汾江科创带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技术领域和硬件科技企业,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扶持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优质项目落户。在此背景下,基地与YOU+青年创业社区、广科汾江科创带产业投资基金签约合作,将强化资本对汾江科创带、环佛大科创圈的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孵化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与首批入驻企业完成签约。主办方供图)
在余杭塘河两岸,梦想小镇用十年时间验证了“栽树逻辑”的可行性。这个由政府主导建设,并配套强大产业基金支持的创业苗圃,已培育出独角兽与准独角兽企业26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5家。
小镇模式成功的关键是用免费办公空间、免费人才公寓、免费创业培训等,并配合金融活水,形成从种子期到Pre-IPO的完整哺育链,以全方位支持体系,为创业者打造了极具吸引力的磁力场。
从免费办公空间到全周期资本链的立体支撑,这种让技术、人才、资本形成自组织的生态机制背后是城市比拼时的维度转变,即从传统的招商引资、税收优惠、土地价格等要素,转向创新生态场域的构建。
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禅城)人工智能创业基地的探索,正是这种生态思维的在地化实践。基地建立了专业的导师团队,聘请归然书院院长、佛山市企业联合会执行会长鲍杰军、YOU+青年创业社区联合创始人刘昕等6位专家,为基地入驻企业提供从创业初期的方向研判,到技术研发的瓶颈突破,再到市场拓展的策略优化等专业支持。
(基地聘请6位专家,建立专业导师团队。主办方供图)
比如,YOU+作为长租公寓行业的创新先锋,在杭州梦想小镇等项目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将为基地打造满配生活空间,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头脑风暴平台,配套项目创业指导、产业供应链支持及全国范围内产品测试资源,形成“生活居住、创意碰撞、产业转化”闭环。这种“硬核产业服务+青年社交生态”的组合,既满足人工智能企业对技术转化与市场对接的需求,也契合新一代创业者对工作生活一体化场景的期待。
另一方面是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基地将与环佛大科创圈形成联动,充分发挥佛山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优势,通过“产业对接+资本赋能+导师护航”体系,聚焦AI在工业质检、智能家居、供应链优化等制造业场景的应用,推动"AI+制造"深度融合发展。
佛山大学副校长卢清华表示,随着基地启用,佛山大学将深度对接佛山“制造业当家”及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更多“佛大方案”落地,并完善“需求侧-供给侧”适配机制,提升横向课题占比和本地转化率。同时,佛大将实施“博士进企业”计划,为企业输送产业急需人才,构建“科学家+企业家”协同创新体系。
作为一名在佛山生活和工作超过三十年的创业者,鲍杰军认为,佛山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是在新时代下继续依赖传统产业,还是积极拥抱新的机遇?他表示,佛山的再造不应仅仅依赖招商引资,而应充分利用其制造业优势,结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同时,佛山需要注重本土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城市的包容性优势,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鲍杰军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佛山的再造需要注重本土创新和人才培养。主办方供图)
即便在传统制造业的“红海”中,通过生态重构同样能培育出AI“新物种”。展望未来,基地有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培育为核心的模式,将成为新时代创业者最具活力的“黑土地”,未来也能培育孵化出佛山版的“六小龙”,为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建设提供 “张槎样本”。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