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0元“复活”逝者:电子“布洛芬”还是伦理陷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0:40:00    

□田檬玥 (广西大学)

近日,AI复活技术已从个案走向商业化应用,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消费市场。殡葬行业也捕捉到这一趋势,推出AI数字人服务,试图通过“复活”逝者开拓新商业模式。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上AI复活服务层出不穷,某电商平台制作逝者AI视频,价格便宜的不到10元。(4月1日 《中国消费者报》)

10元便可“复活”逝者,这到底是充满温情的慰藉,还是暗藏危机的陷阱?

不可否认,AI复活技术确实能够给沉浸在悲伤之中的生者带来独特的情感慰藉。利用语音合成、图像生成和对话交互技术,AI复活技术可以充分发挥科技的人文关怀作用,使逝者的声音和样貌得以再次呈现。想象一下,刚经历丧亲之痛的人打开手机,就能再次看见亲人的面容,屏幕上的一颦一笑是那么的真实,仿佛从未离开过。这对深陷思念漩涡的人来说,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这粒电子“布洛芬”背后还隐藏着副作用。从心理学上看,走出悲伤需要直面现实,但AI“复活”逝者可能影响这一过程。如果过分沉溺于虚拟的“重逢”,便会使人陷于虚幻当中,难以直面亲人离世的残酷现实,从而妨碍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甚至使人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

AI复活技术是有限的,无法做到完美复刻——只能在表面上模拟逝者的某些特征,无法还原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人性是复杂多元的,AI复活技术无法理解人性,更别说完整还原它,因此拼凑出来的数字形象简单刻板。原本饱含情感和回忆的亲人形象在技术的驱动下变得空洞,这是对逝者尊严和生者情感的双重伤害。

值得警惕的是,制作AI视频极易造成个人隐私泄露。据北京互联网法院统计,从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该院共受理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件113件,其中“AI换脸”等新类型侵权案件不断涌现。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制作AI视频需要收集大量的个人信息,如照片、音频、文字记录等,这些信息都涉及个人隐私,如果在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会导致数据泄露或滥用。对于逝者家属来说,若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泄露了隐私,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可能引发法律问题。

面对AI复活技术在殡葬行业的兴起,我们既要看到科技进步的积极意义,理解逝者家属的情感需求,更要警惕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规范,明确AI复活技术在殡葬领域的应用边界,加强对逝者信息的保护力度,更好地服务逝者家属。相关行业也需积极引导企业严格落实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相关规定,合法追求经济效益。

真正的治愈不是造个电子替身,而是学会带着回忆继续生活——就像《寻梦环游记》说的那样,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有在科技和伦理之间寻得平衡,才能让AI复活技术成为生者的一粒“止痛药”,而不至于陷入伦理的陷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