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国家的孩子”离家65年终回家 中风无法言语的77岁大哥开口唤弟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22:11:00    

袁海兵和哥哥姐姐相拥而泣

65年前,一场离别让年幼的袁海兵从江南水乡远赴内蒙古草原;65年后,一场跨越时空的团聚,让离散的血脉终得重逢。2024年底,年过六旬的“国家的孩子”袁海兵在公安机关和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江苏宜兴的亲人。4月5日上午,在宜兴官林镇韶巷村彭家村,老家的亲人为袁海兵举行了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4月4日上午,袁海兵在二哥范志芳的陪伴下,见到了因中风卧床的大哥范国芳。77岁的范国芳中风多年,目前卧病在床无法说话。他看到离散半个多世纪的弟弟后泪流满面,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他的名字“定芳”。听到大哥的声音后,袁海兵转过头掩面而泣。他心里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这次终于见到了大哥,遗憾的是大哥连话都无法说出。

袁海兵回忆称,他从小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长大,并不清楚何时被领养到草原。当年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他隐约能感受到自己不是这个家庭的孩子。1980年,袁海兵从锡林郭勒盟入伍当兵,1983年退伍后到了巴彦淖尔市,在水文勘测局工作直至退休。2001年养母过世以后,他从养家姐姐口中证实了自己是“上海孤儿”。姐姐对他说:“你想不想找家,如果想找家就去找!”但苦于没有任何线索,他不知道从哪儿找起。

袁海兵跪拜父母遗像

2013年,袁海兵曾到锡林郭勒盟查找过档案信息,但因为当时负责档案的工作人员出差,就带着遗憾回去了。2018年,当地公安机关在户口本上登记血型的时候,曾采集过他的血样。这些年来,他也参加过无偿献血活动。

据范志芳介绍,袁海兵原名范定芳,当年因家中生活条件差,父亲将6岁的大妹和一岁半的定芳送了出去。范志芳当时只有8岁,跟在父亲后面走了五里路,后来被父亲赶回了家。范菊芳是被送到上海的姨妈家的大妹,因为年纪大每天哭着要回家,后来被父母接回。她说:“当年父亲把小弟送到妈妈在上海的同事家,后又被送走,便再也没了线索。”

范志芳告诉记者,因为思念弟弟成疾,父亲于1982年去世,母亲也于2006年带着遗憾离世。母亲在世时经常对子女说:“你们有个弟弟在外面,一定要把他找到。”这些年来,他们多次采血,和两个疑似弟弟进行DNA比对,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袁海兵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回来了

直到2024年,事情发生了转机。据宜兴市大爱无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周岳英介绍,刚开始为了帮另一位“国家的孩子”找家,到宜兴市官林镇的村子走访询问,就找到了范志芳的家。“后来得知他家曾送走过孩子,也找了很多年,便重新采集血样。”

经过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团圆”工作室和锡林郭勒盟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的共同努力,最终意外找到了内蒙古的袁海兵。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经查询DNA系统,对袁海兵、范志芳的数据进行分析,倾向于认为袁海兵、范志芳符合全同胞关系。结合背景调查,最终确认,袁海兵系范志芳的兄弟。

袁海兵看望卧病在床的大哥

为了迎接弟弟归来,范志芳特意将家里的老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家中贴满了“囍”字。他说:“弟弟能回家,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天大喜事。”4月5日上午,在官林镇韶巷村彭家村范志芳家中,老家的亲人为袁海兵举行了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袁海兵与久别的哥哥姐姐紧紧相拥,泣不成声地喊道:“我终于回家了!”

在父母斑驳的遗像前,袁海兵双膝重重跪地,额头叩击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泪水顺着脸颊滚落地面。他哽咽着唤道:“爸、妈,儿子回来看你们了!”如今范志芳终于寻回失散多年的弟弟,完成了父母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心愿。“弟弟回家了,”他红着眼眶对记者说,“这下爹娘在九泉之下,也能安心合眼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视频剪辑 赵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