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7:06:00
新华社南京4月23日电 题:江苏靖江:长江煤港逐“绿”忙
新华社记者何磊静
江风拂面,水波荡漾。走进江苏省靖江市的深国际靖江港智慧物流港区,一艘满载6万吨煤炭的货轮正开展过驳作业,与记者想象中煤灰漫天的码头不同,这里的作业现场很干净——卸船机巨臂精准抓取,煤炭通过全封闭廊道输送,最终被“吞”进巨型白色料仓,整个过程不见粉尘飞扬,也无嘈杂噪音。
靖江襟江近海、三面环江,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甲乙级航道交汇地。作为长江干线泊位等级最高的散货港口之一,靖江港建有2个10万吨级长江干线码头、5个5000吨级内港池散货泊位,是长江岸线超大规模的煤炭港口,年吞吐能力超4500万吨。
“刚搬来时,担心有个煤炭码头环境会不好。后来发现多虑了!”住在港口附近小区的居民钱清和家人来码头散步,不时拿出相机拍拍江景。“路边都看不到煤灰,只有风景!”他笑着说。
这份“洁净”来之不易。记者在码头核心区看到,长达600米的封闭式输送带将煤炭直接从船舱运至料仓,仓内雾炮织就水雾屏障,热成像仪时刻追踪物料动态,粉尘浓度检测仪实时预警,构成一道立体防尘网。
“传统煤港靠卡车运输、露天堆存,污染治理像‘打补丁’,我们从设计源头就‘锁住’粉尘。”靖江港港口负责人梁涛指着3座巨型白色大棚说,这些连跨式钢结构料仓如同“生态盾牌”,助力港口打造全流程、封闭式、智能化的煤炭运转“绿色通道”。
科技赋能让绿色防线更智慧。在港口的智能远程操控中心,大屏上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港口实时运转,扬尘监测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堆场三维模型一览无余。操作员轻点鼠标,斗轮机划出最优取料路径,激光盘煤系统迅速完成料仓无死角扫描。“港口能实现24小时智能调度,比如一艘4.9万吨的货轮,卸货时间能比传统流程快10个小时。”梁涛说。
绿色创新的脚步不止于此,记者抬头看到巨型料仓顶部铺满了光伏板,在阳光下俨然一片“蓝色海洋”。“这是我们与靖江港共建的江苏省内港口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有11个标准足球场大。”国网靖江市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负责人高林燕说。
据高林燕介绍,靖江港光伏电站项目近期成功并网,面积达8万平方米,装机容量9.38兆瓦,年均发电量可达1200万千瓦时,每年能减少碳排放超9000吨。光伏系统还与港口岸电接驳系统等无缝衔接,有力助推港口绿色升级。
“靖江港坚持锚定‘近零碳’目标打造绿色港口,从‘资源驱动’持续转向‘创新驱动’。”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岸线码头是发展沿江产业宝贵资源,如今这座“绿港”的示范效应日益显现,正带动更多沿江港口向“新”逐“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