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舞台上的“思政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5:30:00    

在陕西高校校园里,一幕幕特别的“思政课”正在上演:北宋大儒张载穿越千年与当代学子对话,延安鲁艺的文艺战士与今天的大学生隔空相望,扎根西部毕业生们的青春故事被搬上舞台……

近年来,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指导高校打造《大儒张载》《追寻》《青春·向西北》等原创剧目,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充满青春气息的戏剧作品,正在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

北宋儒学宗师张载创立的关学是最具陕西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陕西师范大学的原创历史舞台剧《大儒张载》,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

该剧创作团队深研关学典籍,赴张载祠寻找灵感,在横渠书院感悟先贤智慧。《大儒张载》以关学思想为核心,融合历史叙述与现代审美,通过“场景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北宋书院与现代课堂交错呈现,五位现代青年以“时光之芒”穿越千年,亲历张载从投笔从戎到创立“横渠四句”的思想历程。剧中原创舞蹈《太和之韵》以诗意舞姿诠释张载名篇《正蒙》,让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可感可知。

“参演过程中,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并将伴随我未来的人生。”饰演张载的本科生陈思喆说。这部剧不仅在陕西师范大学校内引起“关学热”,社会媒体报道总浏览量超500万次。2024年还漂洋过海到希腊上演,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篇章。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当熟悉的旋律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剧场响起时,舞台上下师生齐声合唱,不少人眼眶湿润了。

这部承载着青春叩问与历史回响的诗剧《追寻》,创作过程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为了深刻触摸延安精神的灵魂,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剧组师生重走鲁艺路,顶着酷暑穿行在枣园与杨家岭革命旧址,在老一辈革命家生活工作过的窑洞寻找灵感。该剧以《黄河大合唱》为主线,融合陕北民歌、秧歌剧、秦腔等艺术形式,通过现代大学生与抗战时期文艺青年的隔空对话,再现革命烽火中年轻人从迷茫学子到坚定战士的蜕变过程。

榆林学院校史剧《播火者》再现了革命先驱李子洲事迹。每次排练对参演师生都是精神洗礼。饰演脚夫的学生们为了演活陕北汉子的粗犷与坚韧,特意学习脚户调、赶驴技巧,排练中磨破了鞋底,大家笑称“这是贴近历史的‘勋章’”。

不少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演出结束后,学生们自发唱起剧中的陕北民歌,讨论着“什么是真正的奋斗”。榆林学院艺术学院辅导员张磊说:“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它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触动心灵的火种。”

空军工程大学舞台上,正在上演话剧《青春·向西北》:李想扎根黄土革新窑洞,李翔翱翔蓝天突破极限,李襄探秘岩层寻找方向……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我们不是演戏,就是在讲身边人的故事。”编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许志敏说,该剧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大学科研团队为原型,紧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通过三个不同专业领域青年成长故事,展现他们扎根西北、服务社会的青春誓言。据统计,陕西从2014年到2024年累计培养高校毕业生400余万名,其中72.1%选择扎根西部和基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话剧《毕德显》,讲述了中科院院士毕德显一生爱党爱国,为中国雷达工程事业奋斗奉献的故事。参演师生不止是舞台上的扮演者,更是薪火相传的守望者。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生、毕德显班学生张嘉童说:“参演这部话剧真正让我走近了毕老先生,尤其在喊出那句‘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德显班学生’时,就像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

从典籍活化到精神传承,再到时代抒写,陕西高校的原创戏剧实践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新路。这些带着思想温度、艺术高度的作品,像一颗颗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正如延安大学音乐舞蹈史诗《延安》的参演学生所说,“当我们在舞台上说出那些台词时,它们就不再是别人的话,而成了我们自己的信念。”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冯丽)

作者:冯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