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聊诚评丨在创新与敬畏间寻找文创IP开发支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11:00    

来源:【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

侯莎莎

“迅哥儿带你去挣钱”冰箱贴,“黄毛迅哥儿”潮流手办,还配有“我本来也是有酒的,喝得多了,也就没了”等句子……近日,关于鲁迅的一些恶搞文创产品引发热议。这些文创产品以鲁迅的形象为主题,但内容和形式偏离了鲁迅的精神内核。

这场假借“文化创新”之名的流量狂欢,正触碰文化传承的底线。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突破传统边界的文创IP开发已成常态,但某些创作者对历史文化IP的过度消费正将文化传承引向歧途。

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遗产不是可以任意拆解的积木,其承载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恰恰是当代文创最应汲取的养分。对历史人物的娱乐化改造,本质上是文化快餐主义的产物,目的在于收割流量。比如,将李白塑造成“酒鬼诗人”,把李清照写成“穿越女主”……这些创作看似拉近了与历史间的距离,实则抽空了文化精髓。当严肃的文化符号沦为流量道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历史的本真,还有对文明传承的敬畏之心。

故宫博物院以“让文化走进生活”为设计理念,将故宫的文物、建筑、历史故事等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中,让人们得以亲近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敦煌文创”数字藏品不断上新,向世界展示东方情韵……这些成功案例证明,文化创新完全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绽放异彩。文创产品的本质是文化载体,而非单纯的商业符号,创作者的文化自觉决定了作品的文明成色。而某些创作者将“无底线即创意”奉为圭臬,实则暴露了文化贫血的窘境。真正的文化创新,应该像故宫、敦煌文创团队那样,在深入研读相关史料后提炼文化符号,而不是对历史人物进行粗暴的符号化处理。

当前文创IP乱象折射出三大问题:流量至上的价值错位、历史认知的结构性断层、监管体系的相对滞后。要破解困局,需要进行分级创作指引,对重大历史题材设置创作红线;完善数字版权认证,防止文化遗产被恶意抢注;构建多方参与的伦理审查机制,为文化创新划定文明坐标。但更重要的是唤醒创作者的文化自觉——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击历史人物的名字时,应当记得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只有守住这条道德底线,文创产业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不是文明解构的推土机。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文化创新不是对历史的任性涂改,而是在时代语境下的文明对话。唯有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每个文化IP的开发都成为文明基因的现代表达,我们才能真正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编辑:王克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