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通辽向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镇迈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9:30:00    

  2025年,通辽市锚定“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深入实施精深加工提升、市场营销拓展、农企利益联结、供应链金融、数字赋能、标准化养殖、良种繁育推广、“留优保母”八项重点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聚焦标准养殖 夯实产业之基

  养殖标准化是肉牛产业发展的根本。今年,通辽市启动“三个一百”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百名专家深入百个村场,开展百场标准技术宣讲。围绕28项地方标准、10项主推技术、16项操作规程展开培训,已举办26期专题培训班,培训4800余人次。

  “留优保母”工程大力推进,倡导精养精育。争取扩群提质项目资金5940万元,按“先增后补、见犊补母”原则,为优质基础母牛养殖主体提供最高 1500元补贴。同时,加大优质冻精、胚胎生产推广,已生产冻精20万支、胚胎600余枚,制定了新品种培育方案与良补冻精区划布局,积极筹备肉牛高产竞赛等活动。

  推进精深加工 延伸价值链条

  精深加工是提升肉牛产业附加值的关键。通辽市坚持垂直整合思路,构建供应链、金融链、数据链“三链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以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打造30条利益链。目前,2条链已搭建完成,供应链管理公司提供了保理融资服务,6条链达成合作意向。

  为满足市场需求,通辽市着力培育10个超千万元肉牛大单品。经筛选,风干牛肉干等10个单品作为重点打造,目标产值超2000万元。软牛肉等5个单品初具规模,将持续培育,推动精深加工总产值达50亿元。同时,盘活20余家育肥牛闲置场。

  加速数字赋能 推动产业升级

  数字化为肉牛产业现代化助力。通辽市优化全产业链数字服务平台,搭建了防疫、改良、保险、金融、智慧牧场、供应链、数字牛市、交易管理、溯源管理、畜牧百科等10大系统并已上线试运行。在政策性养殖保险工作中,推动保险公司运用智能化投保系统,12家已完成联调联试,中标机构均可应用。

  通过为牛只佩戴耳标,实现精准监测活动,实时上传数据,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保障投保安全。运用产业互联网思维,通过市场化合作、金融服务、数字牛市建设等,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园区建设 打响特色品牌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品牌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辽市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吸引东南醇等企业入驻。依托1亿元乡村振兴资金,支持库伦旗建屠宰加工园;谋划1522亩特色食品示范区;科左后旗国家级肉产业园已通过国家级答辩。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三位一体品牌矩阵。聘请央视团队制作了10秒品牌宣传视频,在央视宣传播出。已授权“通辽牛肉”用标产品5个,近期将再授权20个,提升“通辽肉牛好、通辽好牛肉”知名度。

  如今,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今年力争优质肉牛存栏400万头、出栏150万头、育肥50万头、屠宰加工15万头、牛肉产量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 鲍庆胜 通讯员 张赫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