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5 09:53:18
古人在与亲朋好友告别时,常常郑重地以酒送别,折柳送礼,并发展出各种告别习俗。 有时候,他们不以吟诗、作词、写文章等形式进行告别。然而,作诗折柳却成了诗人最重要的告别形式,起到了精神的寄托情怀。
正因为如此,送别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送别诗蕴含着人们期盼而真挚的友谊,因此,送别诗也成为了我们传统古诗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当亲友即将离开时,难免难舍难分,于是就有了摆酒践行、十里送行,甚至还有为了方便出行而建的折柳亭和折柳送行的习俗就这样形成了。
对于诗人来说,表达离别之情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诗歌。自古多情伤离别。 古人一向重感情,珍视友谊,所以在送别时,常常写诗作为礼物。 送别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在传统形式的诗歌分类中,常将表达离别分离情感的诗歌统称为送别诗,有时也称为送别诗、赠别诗、离别诗。
所谓送别诗,是指送别者作为东道主写给送别者的诗。 即送行的主人赋诗一首,写给送行的客人。
因为写诗送别,不仅可以生动地表达作者的离别之情,而且可以作为相互理解和思念的象征,成为长久品味和回忆的安慰。
珍惜亲朋好友的团圆、重聚,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因此,古人依依不舍,对亲友的深情挽留和依恋就成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在唐诗的芬芳花园里,送别诗是一朵独特的、青春的、奇妙的花朵。 送别诗在唐诗园林中甚至占据着主导地位。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提起唐诗,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些诗坛上著名的送别诗。
李白著名的送别场景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见,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他在黄鹤楼告别好友孟浩然时写下的文字。
王维在渭城告别好友元二时,唱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告别沈子福时,他唱着“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都是告别诗的顶尖杰作。
又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他在长安告别朋友时写下的经典。 这首诗洗去了以往送别诗中的悲伤和缠绵的心情,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豁达的情趣和宽广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永恒的杰作。
还有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这是他在芙蓉楼分别好友辛渐时写下的千古名言。
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带着告别标签的诗句,至今仍是人们记忆词汇中最容易被唤醒的名句。
高适的告别诗,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送别诗以窈窕的身姿、绚丽的造型、沁人心脾的香气,让人欲罢不能,驻足品味,久久不愿离开。
说起唐代的送别诗,高适在送别好友董大时所写的两首诗,无论从诗情还是诗意境来说,都可以与上述诗人和著名的送别诗相媲美,而且 势均力敌。如果单从灵感的角度来看,高适的这两首送别诗堪称唐诗中最强音。
高适的这两首诗的标题都是《别董大》,尤其是第一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最后两句被认为是千古绝唱。
多年后,第一首诗《别东大》以其优美的旋律、感人肺腑的诗意、启迪人心的三观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这首诗的朗诵声传遍了校园里的每个人。 一个角落,已成为一首人人都能背诵的诗。 原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唐代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人。 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讲述了故事。 可以通过这部电影让人们对高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适年轻时,父亲去世,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 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苦难,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使他更加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史料中对高适的记载是:“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高适靠着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实践,取得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但直到48岁时才被推荐,当上了封丘县尉。 对于出身贫困的高适来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已经不容易了。
不久他就辞去县尉职务。 直到五十二岁,才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担任秘书长。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也许正是这种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遭遇,让他的诗充满了对人生遭遇的认同和感叹。
高适在边塞生活多年,对边塞风光十分熟悉。 其边塞诗风激昂有力,尤以七言诗着称。 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岑参并称“高岑”。
说起高适,边塞诗人是他的标签。 高适一生人脉广泛。 为了博取功名,他多次亲临边塞,还多次往返于首都长安和边塞。
在此期间,高适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写下了大量描写边塞风光的诗篇。 例如,名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就出自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
这也为让他成为边塞诗人的代表。 除了边塞诗人的身份外,高适还是唐代唯一一位被封为侯爵的诗人。 《旧唐书》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高)适而已”。
由于军功,官职曾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高适被召回京,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
高适一生曾多次为官。 在他从北到南的旅途中,他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与朋友的别离。 在离别的过程中,高适还写下了大量的告别诗。
高适在告别诗中情真意切,以真挚、热烈、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朋友的殷切希望,告别诗中流露出强烈而朴素的情感,关键原因之一就是高适能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能够始终站在朋友的角度,考虑他人的感受
他会站在朋友的角度思考问题,与朋友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朋友着想。 他的情感表达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敷衍的言语。
公元747年,在故乡睢阳的高适与久别重逢的好友董大重逢。 短暂重逢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于是高适写下了一首告别诗《别董达》。
董大,原名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 他最擅长弹琴,因技艺高超,深得宰相房绾的赏识。
对于此事,诗人崔珏在诗中写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董庭兰虽然琴艺高超,但因音乐高尚,知心朋友很少,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而且,他本身也不擅长社交。 此外,由于他作为艺术家的崇高本性,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高适的第一首诗有两句:“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意味着董庭兰生活贫困,连酒钱都付不起。
此时的高适怀有未实现的抱负,云游四海,常常处境艰难。 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用欢快的心情、豪迈的语气,热情大方地表达了离别之言,读起来十分励志。
开篇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诗人首先从景物描写入手,渲染送别时的环境。天空中黄色的云彩上下伸展。 黄色的云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透过云层只能看到一点点阳光。 夜幕降临,北风再次吹来,狂风呼啸。 这一幕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一场大雪即将来临。
果然,不一会儿,雪花就从天而降。 伴着雪花,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快速地划过天空,向着南方飞去。
这两句话所表现的境界是广阔而模糊的。 诗人一笔描述了太空的广阔和天空中昏暗的阳光和黄色的云彩。 天地之间,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大雁南飞。 我的朋友们即将赶赴边境。
这些简短的景物描写勾勒出冬日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悲壮雄伟的气氛。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高适的两句虽然是写景,但也衬托出了告别的心情,衬托出诗人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
夕阳西下,天气寒冷,很容易让人心情郁闷,而现在,诗人告别董大,其不舍之情可想而知。试想一下当时的告别场景:黄云遮天,万里阴沉,北风凛冽,大雁南飞,雪花纷飞。 在这样风雪交加的时刻,与朋友分别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此,环境的渲染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在这样的天气下,我们还要向前迈出一步,这既表明了朋友们的匆忙离去,也表明了对未来的迫切追求。
诗人用白描描绘眼前的景色,粗犷的轮廓使冬天的天气显得异常凄凉和悲壮。但随后,诗人改笔,用一种意想不到的豪迈语气安慰和鼓励他的好朋友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的意思是:莫愁前路未定,莫愁无知己。 世界上还有谁不认识你? 天下谁不尊重有才华、有谋略的人?
其实,这两首诗还有另一层意思:虽然今天分开,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未来还很长,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应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有太多的忧虑,不用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不佩服你呢? 谁不想与您交朋友并推荐您作为亲密朋友?
一句好话可以温暖你的冬天。 对于董庭兰来说,这两句话确实是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最暖心的一句话。 冬天的阴郁似乎一扫而空,诗意曲折,恍然大悟。
高适的这两句话是对朋友们的有力鼓励,同时也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他的友谊。 这首诗的脉络新颖感人,这些鼓舞人心的告别话语足以振奋人心,这也揭示了诗人非凡的气度。
高适的这两句话既紧扣了董大的具体身份,又融入了生活中的朋友不分贫富,世界各地都有朋友的人生哲理。 同时,这首诗也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后人:如果是金子,就不要害怕被埋葬,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这两句看似随意的告别词,其实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 这两句话能给人一种自信和力量的感觉。包含着安慰、包含着鼓励、包含着希望,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凝结成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最美好的告别话语。 堪称送别诗中的艺术瑰宝。
当诗人与朋友分手时,他没有提及内心无数的悲伤,而是热情地鼓励朋友继续前进,以昂扬而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
纵观这首告别诗,诗人处处着眼于环境,大面积书写,最后表达了对朋友的诚挚劝告。如果诗人内心的郁闷没有爆发出来,他的临别之词不可能表达得如此深思熟虑、如此响亮; 他也不可能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创作出如此真诚感人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