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8 11:00:38
儒释道是自东汉以来中国最为深入人心的三大传统文化与思想,然则三者之中儒家是哲学范畴,虽然近代有人将其宗教化,比方东亚、东南亚某些国度也有出现儒教即将孔子由圣人神化为神圣,但此并非主流。是宗教的是佛教与道教为主,当然儒释道这里的道还指道家,道教与道家同源泉于黄老之道但又有所区别,不能视为一体。
佛教与道教在中古以来皆对中国人的人文思想产生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尤其是涉及到核心理论方面往往更是大相径庭。终究原因佛教的根是上古雅利安人的哲思与神学为基调与基准的宗教。而道教则是以华夏上古文化哲思与神仙方术为基调与基准的宗教。
佛教的创教者是释迦牟尼,其是公元前14世纪由南俄罗斯大草原上的白种人游牧民族入侵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的后裔。印度教科书记载其公元前563年生于现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净育城,是古印度地区。父亲是净饭王,其是王子,俗名释达多。
道教的鼻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与约公元前600年生于楚国的道家集大成者的老子。而创道教(门派)的有两者,一是东汉晚年的张道陵,另一是同期不同时(稍晚二、三十年)的张角。张道陵创天师道、张角创太平道。
佛教与道教之源的道家都是成于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这个是全球历史上人文思想最为熣灿的年代,而且释迦牟尼是贵族,而老子也是贵族之后裔。道教创教是公元184年左右,与佛教的创教时间差距600余年。
佛教与道教都是宗教,其都具备宗教的最大特征,就是都以唯心主义为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认定精神是第一性,与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相对。
但亦有相异地方,佛教是比较特殊的宗教,因为其是無神论的宗教。我们从其最高的生命形态即“佛”就可以一眼看出:佛的本义就是觉悟的人,是人而非神。因此佛祖叫世尊即人世之尊之义。
道教则是与大部分宗教一样是个有神论宗教,生命的最高形态是“神”,而最高神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天尊即上天之尊之义,从佛教的世尊与道教的天尊也可以轻易看出無神论佛教与有神论道教之区别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
1、四谛
就是苦集灭道,苦是人皆苦,集是苦的根源,灭是解脱,道是解脱的方法。
2、八正道
即是“正见”即正确见解 。
“正思维”即对“正见”的辨思与坚持。
“正语”即“正思维“的表达。
“正业”即对“正思维”的实践 。
“正命”即过正当的生活,身、口、意三业清净。
“正精进”即努力修为。
“正念”即思想合乎“正见”。
“正定”即“定”通过禅定修持,达到空景、涅槃境界。
3、十二因缘。
一是无明即不明缘起性空,红尘一切皆空,不明此是一切苦恼的根源。
二是识即业识,人受业力影响,携前世善恶而今生投胎。
三是行即由无明所作的善与恶的行为。
四是名色即心物合成的形体。
五是入即六根是六样知觉。
六是触即六根与红尘接触。
七是受即由环境引发的苦乐情绪。
八是爱即能红尘的贪恋爱欲。
九是取即妄求、求不得而起苦恼。十是有即业报又是因果。
十一是生即受生,招致未来业报的活动。
十二是老死,六根衰为老、肉身亡为死。
4、三法印
其是佛教鉴别是否“如来”即是否获得真理正果的判别标的。
一法无常即万事万物变化无常。
二法无我即尘世一切皆由因缘而生灭,没独立体、主宰。
三法涅槃寂静即脱离轮回所达到彼岸景界。
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等包涵了因果、轮回、空相等等概念,总言佛教教导认清一切苦的原因,看破红尘,去掉所有欲望。出家修行到彼岸的极乐世界,才是快乐人生人的归宿。
1、 神仙信仰
道教(不等同于道家)的核心思想源泉自三本母经-《道德经》、《易经》、《太平经》,其宛如一个国家的宪法,是汗牛充栋的道经之源。
而道德经与太平经又是由易经衍生并阐释易经的最重要道教经典。当然易经不光是道家与道教,其几乎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修道的行为思想及具体的呈现就是“德”。
易经的核心概念是“太极”,上古字典《尔雅》-太、大也,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德经称道叫“無”、又叫“大”。
太平经核心概念将“道”人格化为“太一神”又叫太乙,太一神是先秦楚地的最高神,太平经承传了此说。
道教把道、太极、太一统称为“炁”为先天元气即无极大道太上老君,是创世神,宇宙万物的主宰。至宋及后有三清之说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谓三清大神,三清三位一体就是道即炁。
要注意的是道教在创教之初即最纯粹与根本的道教并没三清大神之说。张道陵的天师道与张角的太平道均尊无极大道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太平道又称其为“中黄太一”。
至宋,随着道教上清派、灵宝派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为显其在道教各门派之中的地位高度,便出现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再把原太上老君称作道德天尊而综称三清,并按此序排位。
中国最著名的两大神话小说即西游记与封神榜也并不认同宋代后的三清排位,西游记称太上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是众神缔造者。封神榜强调老子(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而老子又是元始天尊的大师兄。两大名著显然更接近初本的道教神谱。
2、 阴阳五行
一阴一阳为之道,阴阳作用又生五行,所以阴阳五行是“道(神)”的彰显,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是阴阳五行的一个属性。阴阳五行是道教的核心学问,也是中国人人文思想的根柢,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根柢全在道教,原因就是指这个了。
3、 修真成仙、长生久视
脱离人世苦难,就得修真成仙,成就长生,不生不灭。修长生分外丹(丹药)与内丹(元气),前者追求形(身)神(精神)不灭,后者追求元神不灭。
4、 医患济世、泽惠苍生
道教五术即山医命相卜,其理论根本皆是阴阳五行。修真为山、中医与祝由(一种源于远古巫术的符咒)治病为医、以数推衍命运为命、以形推衍气运为相、以象数预测未期为卜。这些可用于扶危、治病、发展、信息、革命、军事、祭祀等等。
5、 斩妖除魔、扶正抑邪
道教将一切使人,尤其是使黎民百姓带来苦难者皆称为妖为魔,厉鬼、邪煞、恶人皆然。因此一方面驱除鬼煞,另一方面乱世修真的道士亦要下山济世,以扶苍生。
6、 清静寡欲、道法自然
即顺乎大自然的法则行事,减损自身的主观欲求的思想行为。
7、 返朴归真
去除烦躁、焦虑、抑郁等就要返归婴孩般的纯真。
8、 大治无为
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忌扰民。
9、 善恶承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灾。天道循环、善恶报应。
10、 符箓与丹鼎
即以符咒、外丹、内丹实施道法的方法。早期五斗米道、太平道均是符箓派,而迄较知名的茅山道也是符箓派,另一较知名的全真道即是丹鼎派。
由上可见佛教与道教的教义大部分是不同的,但也有些类似的地方,比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报应论。佛教的无欲戒律、道教的损欲主张。佛教的无常、道教的变化。佛教的轮回、道教的循环。佛教的“空”、道教的“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