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19:01:33
一、突然崛起的突厥
在中国战火纷飞的6世纪,南北朝正进入尾声。
北魏帝国在六镇起义的打击下一分为二,成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并立的帝国。
东魏高欢和西魏宇文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互相无法消灭对方,就此稳定下来,与南方的南陈三足鼎立,后来分别演化为北齐和北周。
与此同时,在无人在意的西域,一个神秘的帝国突然崛起了。
历史上蒙古高原和西域北部的草原帝国了,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历经了匈奴帝国、鲜卑帝国和柔然帝国三大帝国,分别和汉朝、汉魏以及北魏对峙。
尤其是柔然帝国,面对着同宗同祖的鲜卑拓跋氏和一样强悍的骑兵,毫无还手之力,被太武帝拓跋焘多次暴揍,甚至轻蔑称呼这群人为“蠕蠕”,意思是像虫子一样,全然不顾是自己的东胡同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贝加尔湖,一直有一个不起眼的民族。这个民族叫做丁零。
有人问,中国古代北方那么多民族,人们是如何分辨民族间的界限的呢?
最典型的划分办法就是语言,比如匈奴说的是一种语言,被称为“胡”,在他们东边,有一群说着不同语言的民族,两者完全不能沟通,这个不同的民族就被称为“东胡”,今天我们知道,东胡说的是蒙古语族的语言。
再东边,说着完全不同语言的是满-通古斯语族,北边的丁零也是说着完全不同语言的民族,所以和东胡不同族。
汉朝的时候,丁零族生活在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附近。
今天西伯利亚的涅涅茨人据说就是丁零人仅存的后裔,和当地居民融合,并且吸收了当地的语言和习俗,比如生吃鹿肉、喝鹿血补充营养。
到了东汉,窦宪联合南匈奴与鲜卑,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跨越南俄草原向西迁徙,南匈奴则南迁内蒙古和山西。至于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就被鲜卑族占据了。
而丁零族,他们对此毫不关心,依然居住在贝加尔湖。
这个民族的人长得异常高大,普遍比蒙古语族的鲜卑族个头高,所用的车轮也高大,所以鲜卑族给他们取了一个外号叫做:高车,意思是用的车轮都很高大。又因为鲜卑语将他们读作“敕勒”,所以鲜卑人称呼他们为敕勒人。
今天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据说就是说着这种语言的民族。
听到敕勒这个名字,大家就会想到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投靠东魏的名将斛律金就是敕勒人,他晚年吟唱的《敕勒歌》歌颂的就是中国西北的草原。
高欢玉璧之战不能胜,临终前也高唱《敕勒歌》。
到了南北朝时代,随着鲜卑族也入主了中原,蒙古草原的主人变成了同样蒙古语族的柔然族,高车族继续在更为苦寒之地的贝加尔湖游牧,只有斛律金家族等少量一些敕勒族来到中原定居。
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车族也追逐好的草原地,他们不敢打扰东胡民族世代居住的蒙古草原,选择了向西迁徙,迁居了今天新疆的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地区水草丰美,有金山银水的美称,阿尔泰山,又被称为金山,就成为了高车人理想的家园。
就这样,这个民族生活了一百多年,一直给柔然锻造兵器,被柔然称之为“锻奴”。
之所以能够铸造兵器,是因为阿尔泰山真的是一座金山,在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铁矿,而且这个民族还向周边民族学习了锻造技术。
这就要说到当时高车族一个勇猛的少年了,他叫做阿史那土门。
关于此人,历史上的记载非常稀少,哪怕浩无烟海的二十四史,留给他的笔墨也不多。
甚至这个人出生于哪一年,也毫无记载。
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西魏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胡人安诺槃陁出使高车,高车人都很开心地说:“如今大国的使者来到,我国将要兴盛。”
也就是说,高车人的锻造技术似乎是从西魏那里学到的,高车身处西域,和中原西北的西魏国一直有贸易往来,其实经济是十分发达的。
又有技术,又有矿,搁在今天类似于又有原子弹制造技术又有铀矿,这不铁定是一个核大国吗?
于是,这个民族就专门做雇佣兵,帮助柔然打仗。
结果柔然可汗没有给予这个民族应该有的待遇,反而百般刁难,具体是哪一件事情呢?
这个中国史书倒是有记载的。
柔然作为最弱的草原帝国,前期被北魏拓跋焘暴揍,后期武力也十分拉胯,贝加尔湖的铁勒族叛乱,柔然出兵,居然不能战胜,于是柔然可汗阿那瓌就想到了高车。
按照道理,高车和铁勒是同族啊,只不过迁徙到了新疆阿尔泰山,他们的关系就像柔然和鲜卑的关系一样。听到阿那瓌的请求,高车还是派兵帮助他打败了铁勒。
阿史那土门同室操戈,富贵险中求,自然需要回报的。他向柔然可汗求亲,请求迎娶柔然公主,结果遭到了羞辱:“你本来是我的打铁的奴才,怎么胆敢说出这种求婚的话!”
阿史那土门很生气,就这句话,他决定公开反对柔然,就此起兵反柔然。
如果只是看这段历史,会发现阿史那土门又幼稚,又狂妄,其实并非如此。
1、他之所以反柔然,是看中了柔然外强中干的本质,和中原王朝一样,草原帝国往往也是300年寿命,匈奴、鲜卑都是如此,如今柔然也是大限将至,他看到了胜利的可能性。
2、为了争取胜利,他还是很冷静的,他向西魏求亲,与西魏联姻,稳定了自身后方,结成了反对柔然的同盟。
所以阿史那土门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
所以阿史那土门当之无愧就成为了突厥汗国的国父,而且虽然不清楚他出生于哪一年,但是阿史那土门在公元553年就已经去世,也就是说,他在去世前一年才反叛柔然,此时的消灭柔然国主要是弟弟和儿子完成的。
换句话说,阿史那土门不是一个幼稚的小伙子,他决定反叛柔然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一个中老年人了,所以该决定一直是老谋深算,而且稳操胜券的。
这场战争是压倒性的,552年阿史那土门起兵对抗柔然,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打垮了柔然主力,柔然可汗阿那瓌自杀,两个王子分别逃到了东魏(此时已经升级为北齐)和西魏,北齐自然乐享其成,马上天子高洋把柔然残余杀了个精光,夺取了内蒙古草原东部大片土地。
而逃亡到西魏的柔然王族全部被西魏枭雄宇文泰斩首,一代传奇柔然帝国土崩瓦解,王族全被屠杀殆尽。
阿史那土门正式成为可汗,号为伊利可汗。
这个令人震惊的国家自然震惊了北齐和西魏,当人们问他们叫什么的时候,他们以阿尔泰山像头盔为名,自名为“突厥”,意思是头盔。
突厥之名,就此诞生。
突厥,突然崛起。
突厥崛起之迅速,在草原帝国都是很罕见的。冒顿单于统一草原用了9年、檀石槐用了21年、耶律阿保机用了18年、成吉思汗用了15年。只有阿史那土门,使用了4年时间就灭掉了柔然帝国,而且还是父子接力完成的。
消灭柔然后,突厥就占据了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还把王庭迁徙到了于都斤山,即今天的蒙古国杭爱山,正式成为历史上继续匈奴汗国、鲜卑汗国、柔然汗国之后的第四个蒙古高原草原汗国。
虽然突厥是汉人对于本地语言的一种音译,但是含义确实挺符合的,突然崛起的帝国,形容当时给予亚洲各国的震撼。
也许是因为突厥的“龙兴”之地本在蒙古高原西端的阿尔泰山,所以突厥比柔然更重视对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控制,突厥还是忘不了西域。
此时的突厥和日后的蒙古一样幸运,亚洲大陆诸多帝国都步入晚年,比如阿富汗地区的嚈哒帝国。
嚈哒帝国实在今天阿富汗地区的一个强大帝国,嚈哒人又被称为“白匈奴人”,他们可能是斯基泰人和乌孙人、月氏人等的一个混合帝国。
这个帝国与波斯帝国接壤,当时的波斯是强大的萨珊帝国,嚈哒帝国惹不起,就向东扩展,侵略新疆地区,结果惹到了突然崛起的突厥,突厥本来就善于锻造兵器,此时又消灭了柔然帝国,正是兵强马壮的时期,就此痛扁嚈哒帝国。
不过要想消灭嚈哒帝国,仅仅凭借着突厥还是不够的,突厥和萨珊波斯联手,灭亡了嚈哒,拥有了大量中亚土地。
公元557年,突厥与波斯联合消灭嚈哒主力,567年,嚈哒被彻底消灭。
555年,柔然灭亡,567年,嚈哒灭亡,仅仅十年时间,突厥就接连灭亡两大帝国。
他们还和波斯帝国订立了合约,以阿姆河为界,南方属于波斯,北方属于突厥,注意,这一条合约在日后依然有用。
一直到今天,中亚诸国除了土库曼斯坦在阿姆河以南外,其余都在阿姆河以北,与伊朗对峙,突厥伊朗依然遵守着这道合约。
不久之后,突厥就因丝路贸易控制权问题与波斯反目成仇,突厥很习惯远交近攻的打法,之前联合波斯消灭嚈哒,这一次又联合拜占庭帝国击败波斯,占领了今天阿富汗大片领土,版图直达咸海。
在中国历史地图上,一般只画出东突厥的领土,而很少画出西突厥的领土。事实上,仅仅20年,突厥汗国的势力就达到巅峰,东边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海,西边抵达咸海,和波斯接壤。南方控制大漠,北方一直到西伯利亚。
《周书》称,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也就是说,此时的突厥,版图之大令人咋舌。甚至放在全球地图中才能看出,突厥实则是当时六世纪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哪怕后来分家为东西两突厥,依然是版图最大的国家,超过罗马帝国、萨珊波斯和当时分裂的北周、南陈等。
截图的话,一张图几乎放不下,达到了1000万平方公里之巨。从日本海沿岸一直延伸到小亚细亚半岛。突厥的版图不仅超过了曾经的匈奴帝国,更远超鲜卑和柔然,甚至接近了日后的蒙古帝国。
北周、北齐害怕突厥侵扰,不断给突厥送东西,突厥使者也享受上国待遇;北周为了安抚突厥,还想把宗室千金公主嫁给佗钵可汗。佗钵可汗更加骄横,甚至对部下说:“有南面两个小大儿不时孝敬,何愁没有好东西”。
《周书》记载:他钵弥复骄傲,至乃率其徒属曰:“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
然而,中原首先发生了变化,北周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随后隋朝取代了北周。那么,突厥又会遇到怎样的命运呢?突厥为什么又会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呢?
二、隋唐皇帝大战突厥
幸运的是,中原王朝先后出现了四大猛人,接连暴揍突厥。
第一个是隋文帝。
隋文帝一直被人质疑是摘桃子的高手,夺去了北周的江山,轻而易举就统一了全国。
但是比较同样夺取后周江山的赵匡胤,隋文帝还是高人一筹。
赵匡胤先统一容易的南方,然后再去和北方强大的契丹作战,等到南方统一了,契丹也再度强大起来,错过了昏庸的“睡王”辽穆宗耶律璟这个难得的窗口期,加上宋太宗的实力太差,最终高梁河之战败北,从此之后再也无法统一幽云十六州和击败辽国了。
尽管《平边策》的统一策略是王朴献上的,但是赵匡胤这个策略让赵宋错过了击败契丹难得的机遇期。
与此同时,隋文帝取代北周后,全国尚未统一,突厥又开始欺负隋朝。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说:“我是周家的亲戚,现在隋公自立为帝,我不能制服他,又有什么脸面见千金公主呢?”于是借口为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复仇,与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联合攻占河北等地,并与各部落相约,准备大举南侵隋朝。
面对此困境,隋文帝果断出兵。后来唐朝名相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发挥了奇效。
长孙晟北周时期就出使了突厥,了解突厥情况。
这一次,长孙晟献上了反间计,即“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之策。
隋文帝听后对他赞叹不已,全部采纳他的计谋,前面说到,突厥因为地盘太大,所以分为东西两部分管理,虽然当时东突厥和西突厥还未正式成立,沙钵略可汗是管理东边的突厥可汗。所以隋朝就想到了西边,派遣使者到西域的哈密,拜访了管理西边的达头可汗,假装对他很尊敬。达头可汗回访时,隋文帝故意将西突厥的使者位置排在东突厥的使者的上面。反间计实施后,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果然发生猜疑。
同时,还从内部下手,沙钵略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处罗侯一直被兄长忌惮,堡垒都是从内部分化的,长孙晟携带大量钱财,由契丹族当向导,到达阿史那·处罗侯的住处,亲自拜访,献上大量财宝,引诱他内附隋朝。如此一来,突厥内部受到分化,沙钵略可汗变得孤立起来。
在成功分化沙钵略可汗后,隋文帝开始发兵。
《隋书》记载:于是以河间王弘、上柱国豆卢勋、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并为元帅,出塞击之。沙钵略率阿波、贪汗二可汗等来拒战,皆败走遁去。
这一次,隋文帝发兵,统兵的元帅是杨弘和豆卢勋,但其实这些都是挂名的,一个隋朝宗室,一个北周元老,真正领兵的是名将窦荣定和高颎,隋文帝一直喜欢这样派兵,一个名义上的统帅,还有一个实际上的统帅,这就造成很多人误以为灭陈是杨广亲自带兵的,其实是挂名。
这一次出塞,隋朝大军行驶到甘肃敦煌,一个士兵请求参战,就是当时因为牵扯到谋反案而被流放敦煌的史万岁。
史万岁这个人是一员猛将,30岁的时候就参与平定尉迟迥叛乱,身先士卒,斩杀无数,后来牵扯到谋反案而被流放敦煌,这一次他觉得自己立功的机会到了,主动请缨出站。
公元583年,沙钵略可汗派出阿波可汗出凉州,双方在高越原地区相遇,这里地处沙漠地带,干枯无水。双方都十分干渴,这个时候正好天降暴雨,隋军士气大振,多次击败突厥军。
窦荣定向突厥提出,双方各派一名壮士以决胜负。此时的战场很像古典章回小说描述的打仗前双方各派一员猛将PK的场景,甚至可能该场景就是源于此。
突厥派出一员猛将出列,隋朝军中,史万岁骑着一匹马出列,只用了一招就把突厥士兵斩落马下,突厥大惊,不敢再战,请求议和。
长孙晟正好乘机离间突厥,说服阿波可汗连结达头可汗依附于隋。
听说阿波可汗战斗不力,还投降了隋朝,沙钵略可汗大怒,发兵攻打,沙钵略可汗不讲武德,偷袭阿波可汗营地,吞并其众,还把阿波老母给杀了。阿波可汗无家可归,只好向西投奔达头可汗,两者一起投了隋朝。
就此,突厥内斗,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公元583年,西部突厥达头可汗不再承认沙钵略可汗为突厥共主的地位,突厥以金山为界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
就此,隋朝不仅成功击败突厥,还利用反间计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这个是隋朝最大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如果突厥没有分裂的话,后来的唐朝击败突厥会十分困难。
584年,沙钵略可汗没办法,只好被迫向隋朝求和,隋文帝接收了沙钵略的求和,其妻千金公主被赐姓杨氏,封大义公主代表隋朝和亲,东突厥开始向隋称臣纳贡。
此后,突厥臣服于隋朝,隋文帝杨坚被尊为“圣人可汗”。
然而,隋朝末年,杨广又把事情搞砸了。突厥始毕可汗十分瞧不起杨广,听说杨广北巡到了雁门关,直接派兵把他给围了,杨广十分恐惧,号令天下勤王,正坐镇在山西的表哥李渊自然首当其冲,其中赶来勤王的就有17岁的李世民。
等到隋唐易主,很多名将都凋零了,史万岁也因为触怒杨坚被杀。
突厥看到唐朝刚刚建立,且经历玄武门之变的内乱,再度南侵,李世民亲自前往谈判,这段渭水之盟令他十分耻辱,前思后想要求报仇。
于是,突厥遇到了第二个猛人,唐太宗李世民。
江山代有才人出,史万岁没了,还有新的猛人,那就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李靖。
李靖采用西汉霍去病发明的闪击战术率领精锐的轻骑兵击败了突厥。
突厥骑兵是什么样的骑兵?厉害之处在哪里?
突厥骑兵是一支返璞归真的骑兵,继承了曾经匈奴骑兵的优点,那就是机动性,速度极快。
此前,在草原奔驰的匈奴骑兵是轻骑兵,讲究机动性。
入主中原的鲜卑骑兵是重骑兵,讲究的是单兵作战的厉害,毕竟中原地域小,不利于长途奔袭的开展。
甚至草原的柔然也学习了兄弟鲜卑,变成了重骑兵,结果遭到了突厥轻骑兵的攻击,轰然倒塌,突厥人用轻骑兵打下了从漠北一直到阿姆河的领土。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也开始了学习突厥轻骑兵的做法,早在太原的时候,李渊就研究起了突厥骑兵,认为突厥骑兵的特点就是“风驰电卷”。
于是,唐朝仿效突厥也建立起了自己的骑兵,由李靖率领。
所以,唐朝此后对付骑兵的办法还是用骑兵对付骑兵,但是更加讲究了骑兵的机动性。
贞观三年,突厥遭遇雪灾,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想报仇的唐太宗安排了六路大军出征,李靖是先头部队和前锋,李绩则埋伏殿后。
此时的唐朝国力刚刚复苏,不具备汉武帝时期雄厚的国力,所以只能利用巧劲,必须一击致命。
李靖贡献出了一场长途奔袭作战的经典之作。
李靖亲自率领3000轻骑兵,冒着大暴雪,从马邑出发,千里奔袭颉利可汗的王庭,颉利可汗完全没想打唐军骑兵如此神速,唐军和突厥交锋,唐军率先弓箭齐发,突厥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撤。
一个月后,李靖兵锋到达阴山,派苏定方率200轻骑兵攻占颉利可汗的牙帐,随后率领骑兵冲锋,万箭齐发,突厥军全面溃散,李靖斩首万余级。
撤退的突厥军遭遇了早就磨刀霍霍的李绩,李绩已经抢占了碛口,切断了颉利可汗北逃之路,就此只能投降,东突厥灭亡。
至此,东突厥灭亡,降众十余万,隋萧皇后、杨广的孙子杨政道也出降。不到4年时间唐太宗就一雪前耻,扬眉吐气,并被尊为“天可汗”。
李靖后来还灭亡了吐谷浑,在和少数民族作战的过程中,他有感于骑兵的马槊太过于笨重,他亲手设计了一种长马刀,叫做陌刀。
当时有说法是:陌刀一出,人马俱碎。可见陌刀这种新武器的厉害。
陌刀在唐军战胜西突厥的战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据史书记载,679年,裴行俭运用智谋,诱使西突厥军队劫粮,然后将持陌刀的士兵藏在粮车中,等待突厥士兵靠近时,一击必杀。
这是唐军大规模使用陌刀的最早明确记载。
前面说过,唐太宗派出李靖消灭了东突厥,不过此时的唐朝尚没有达到霍去病封狼居胥的程度。
东突厥虽然灭亡了,北方的铁勒部落依然存在,以薛部和延陀部为主,称为薛延陀。
贞观二十年,恢复国力的唐朝再度派兵,深入漠北,消灭薛延陀,并且在漠北设置“安北都护府”进行管辖,此时的唐朝才真正拥有了漠北。
可是从图中可以看出,西突厥依然存在,且版图巨大。
如果不消灭西突厥,唐朝就无法统一西域,而无法拥有西域,这是一直以汉朝对比的唐朝无法容忍的,汉朝有西域都护府,唐朝也必须有!
这就要说到第三个猛人-唐高宗。
说到唐高宗李治,因为宠爱武则天,甚至把江山让给了她,很多人以为他是一个怂货,但其实唐高宗也很强硬,高句丽就是被他所灭。
这一次,父亲唐太宗留给他的是西突厥。
李治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又有李世民留下的一班老臣辅佐,很快,社会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唐太宗晚年征讨高句丽造成的伤痕被抚平了,唐高宗统治的这段时期史称“永徽之治”。李治的文治自然不必说,他本人也绝不是庸碌之人,不过他的军功却少被人提及。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项武功便是征讨东突厥,有人问,东突厥不是被灭掉了吗?事实上,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东突厥的车鼻可汗作乱,又复国了,唐高宗立刻派名将高侃带兵将其擒获,非但没有杀他,反而将其释放回去,仍旧任都护府首领,东突厥动乱立刻被平息了。
唐高宗之所以仁慈处理,是因为真正棘手的问题是西突厥。
西突厥占据的是今天的西域地区。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派遣名将侯君集消灭高昌国,后来又大败龟兹与西突厥的联军,西突厥遭受重创,但并未最终消灭。
唐太宗在位的时候能够牢牢控制住东、西突厥,但他一去世就出事了。
唐高宗继位后,原先唐朝扶持的五咄陆部将领阿史那贺鲁反叛唐朝,这次唐高宗先后三次派兵征讨,尤其是第三次出兵,唐高宗做出了极其精细的部署,对已经投降的西突厥部落实行羁縻统治,又调遣5万大军去征讨西突厥。
最重要的是唐高宗慧眼识英雄,破格提拔了一个年轻将领作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他就是苏定方。
苏定方率领的唐军横穿沙漠,来到了金山,对西突厥发动进攻,唐朝当时施行的是北周就流传下来的府兵制,战斗力极强,唐军的优势就是骑兵,此番唐朝骑兵大败西突厥,西突厥残兵向西逃跑。
唐朝作战一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对于穷寇一定要穷追猛打到底,不能给他喘息的机会!
于是苏定方紧追不舍,孤军深入,苏定方率领大军到达了额尔齐斯河附近。苏定方将步兵先摆在河谷南岸,而将骑兵埋在河谷北岸。
西突厥看到南岸少许步兵,动了凡心,对其进攻,殊不知这是苏定方摆的诱饵。等到西突厥疲惫后,苏定方率领骑兵从北岸杀出,大败西突厥,追歼30余里,杀敌数万。
苏定方毫不松懈,命令唐军继续追击,此时正是冬天,风雪大作,唐军将士都请求休息,但是苏定方坚持认为只要再追击数天,便可彻底灭亡西突厥。
这一次,唐军来到了帕米尔高原,当时称为葱岭。
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在此之前,从未有过汉人军队翻越过,汉武帝时期,李广利率领大军远征大宛,是首次有汉人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结果李广利把十万大军至少冻死了三分之一,两次翻越帕米尔高原后,一次无功而返,一次大败而归。
虽然很多人嘲讽李广利是废物,但是不得不说,翻越4500米海拔的帕米尔高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般人压根做不到,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一次苏定方率领五万大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唐军个个意志坚定,真正做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
终于,数万大军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这是第二次有汉人军队成功翻越。
就此,唐军真正进入了塞外,此时离出兵时的河西走廊已经有了3000余里之远了。
唐军到达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西突厥觉得唐军不可能成功翻越,压根没有防备。此时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还以为唐军不会追击到这里,就放松警惕出去打猎去了,正好遇到了唐军,大败而回,军队被斩杀数万,阿史那贺鲁侥幸逃脱。
此时,唐军继续穷追不舍,在今天阿姆河一带追击到了阿史那贺鲁,西突厥平定,苏定方在此地招抚降部,很快就安定了秩序。
苏定方灭亡西突厥,使得唐朝的天威一直到达中亚,唐朝在中亚设置了很多都护府管辖,其中甚至还有一处“波斯都护府”,显示唐朝已经将势力深入到了伊朗,此后一直到了751年7月怛罗斯之战,唐朝败于阿拉伯帝国之手,才被终结了在中亚的霸权。
公元658年,唐朝灭西突厥,版图直接和波斯接壤,这是唐朝达到过的最大面积。
那么,前面说四大猛人,已经有三个了,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第四个呢?
就是唐玄宗了。
有人问,东突厥和西突厥不是都被灭亡了吗?确实,但是突厥还真的顽强啊,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又复国了。
公元682年,颉利可汗后裔阿史那骨咄禄在漠南黑沙城纠众700起兵反唐,重建东突厥汗国,史称“后突厥”,这一年是唐高宗在位的倒数第二年,第二年唐高宗就去世了,武则天刚刚专权,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就开始造反,武则天忙着平叛,没有时间顾及这个后突厥,让他做大了,公元685年,阿史那骨咄禄自称颉跌利可汗,名字听着有点像颉利可汗,但是中原人讨厌他,给他的汉语译名取了一个“跌”字在里面。
说起来真的搞笑,李勣本姓徐,就是隋唐演义的徐茂公,当初李靖灭东突厥,李勣断其后路,也为消灭东突厥立下了功劳。
如今,他的孙子反叛,又导致了朝廷分心,后突厥坐大,可以说是一种因果。
武则天时期,后突厥屡次犯边,朝廷拿他没办法,他的弟弟阿史那默啜同样自立为可汗,是为迁善可汗。武则天通过拉拢西突厥可汗来分裂后突厥,也学着隋文帝的办法,但是突厥吃一堑长一智,压根不理睬。
此后,后突厥和唐朝时战时和,甚至共同对抗过契丹。
转眼间,到了唐玄宗时期,后突厥和唐朝也进行了40年战争了,双方都累了,后突厥想求和,唐玄宗知道,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的道理,他联合契丹夹击后突厥,最终后突厥决定求和。
当时后突厥的实际掌权者是毗伽可汗的弟弟阙特勤,此人不仅创立了突厥文字,还大力发展突厥经济,他主持了两国友好,在他去世后,毗伽可汗还给他刻了碑文,就是著名的阙特勤碑。
突厥名义上归属唐朝,但是唐朝并没有在后突厥设立都护府管辖,所以唐玄宗时期的地图上并不包括后突厥。大家仔细比较下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的地图,可以发现,唐玄宗时期的西域收缩了不小,同样的,对于蒙古高原并没有直接统治,但是也有收获的是,因为册封渤海国,所以东北地区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后突厥和平一段时间后,铁勒中的回纥部落强大起来,建立了回纥汗国,灭亡了后突厥,突厥历史才算最终结束。公元744年八月,真正的末代可汗乌苏米施可汗被铁勒拔悉蜜部所杀,白眉可汗即位,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进攻突厥,公元745年后突厥灭亡,阿史那家族完全丧失了草原的统治。
三、突厥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
前面简要论述了突厥的历史,其实这段历史就是阿史那家族的历史,我们简单梳理下出现的人物。
开国可汗: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552年建国。
被隋文帝击败的可汗: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587年,突厥汗国灭亡。
被唐太宗击败的东突厥可汗:颉利可汗,阿史那莫贺咄设。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
被唐高宗击败的西突厥可汗: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658年,西突厥汗国灭亡。
后突厥开国可汗:颉跌利可汗,阿史那骨咄禄。682年建国。
被唐玄宗击败的后突厥可汗:白眉可汗,阿史那鹘陇匐。745年,后突厥汗国灭亡。
之所以详细论述突厥的历史,就是为了说明一点:
突厥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任何和突厥有关的都是中国历史的范畴。突厥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就此,一目了然,整个突厥汗国的历史,其实就是皇族阿史那氏的历史。
一般而言,一个民族可以有多个混合种族,搞清楚皇族的身份,对于搞清楚民族身份至关重要。
下面问题来了:突厥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
有人问,这个问题还有论述的必要吗?敢情说了这么久,连人家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都不清楚?
曾经这个问题确实迷惑了不少人,且没有证据。
如今有了分子人类学,搞清楚了很多皇族的Y染色体传承,比如23魔方祖源测出来的部分皇族Y染色体。
比如刘邦和朱元璋家族的单倍群都是O,东亚单倍群。
南匈奴刘渊后裔、鲜卑族宇文氏和清朝爱新觉罗家族都是C单倍群,东北亚单倍群。
西夏党项族后裔是D单倍群,青藏高原单倍群。
那么,阿史那氏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呢?
今年有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就是宇文邕墓穴。
宇文邕是北周武帝,他虽然灭了北齐,但是年纪轻轻就暴毙,根据对宇文邕墓穴和遗骨的研究,成功完成了宇文邕面貌的复原像。
同时,发现骨头砷严重超标,说明宇文邕为了长生不老,长期服食丹药,最终暴毙。
也得出了宇文邕单倍群染色体是C。
这一次考古研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宇文邕的妻子,武德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突厥皇后。
正好她和宇文邕合葬,通过研究她,就可以知道阿史那家族的秘密。
武德皇后是阿史那氏,当初宇文邕即位后,为了借助突厥的力量消灭北齐,前往突厥求亲,伊利可汗的孙女阿史那氏最终成为了他的皇后,宇文邕驾崩后,阿史那氏成为皇太后,到了隋朝年间才去世,但也年仅32岁。
阿史那氏是突厥开国可汗阿史那土门的亲孙女,她的身份对于解密阿史那家族至关重要,毕竟流传几百年可能不准,但是他是阿史那土门的亲孙女,可以说基因十分准确。
2023年1月9日,复旦大学团队以Yang xiaomin为第一作者发表了《Ancient genome of Empress Ashina reveals the Northeast Asian origin of Göktürk Khanate》(阿史那皇后的古代基因结构显示出突厥可汗为东北亚起源)一文,披露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妻子北周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公元551-582年)的全基因组信息。
阿史那皇后的mtDNA类型为F1d,在东亚和北亚都有发现的历史,现代分布上以东亚南部较为高频。
文章通过阿史那皇后与古代人群的对比发现,阿史那皇后的常染色体最接近古代AR_XB(蘑菇山鲜卑)、Rouran(詹和硕柔然)较为接近,与古代黄河流域人群完全不同。
这一研究结果非常重要!
尽管阿史那氏身为女人,并非男人,无法检测YDNA,只能检测mtDNA,但是依然意义重大。
结果显示,阿史那氏是典型的东北亚类型,和今天的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较为接近。
尽管这只能反映母系情况,但是这个结果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
它显示出:
阿史那氏是黄种人,典型的东北亚人种,和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较为接近。
也就是说,最初的突厥人,也就是跟着阿史那土门在阿尔泰山游牧的那群人,是黄种人!
阿史那土门最有可能的长相就是前文中的那张。
也就是说,阿史那氏最有可能是N单倍群为主的北亚类型。
所以,突厥是黄种人!
有人要说了,突厥皇族阿史那氏是北亚类型,不代表突厥全族都是啊。
确实,比如匈奴人的民众类型,至今还在研究中,匈奴人究竟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也争论不休,但是匈奴王族刘渊的单倍群已经弄清楚了,就是东北亚类型C单倍群。
虽然知道了阿史那氏不是白种人,而是黄种人,北亚类型。
虽然知道了答案,但是我们还是要做这一道证明题。
我们要探求突厥源流,还是回到二十四史中去找答案。
不找不知道,史书上对于突厥的记载,十分混乱,且互相矛盾。
唐朝重新统一天下后,编纂魏晋南北朝史书成为了头等大事,贞观三年,李世民下诏修史,当时魏征提议的是,修撰“前五代史”,即南梁、南陈、北齐、北周和隋朝这五个朝代,最终贞观年间的修史工作,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八部正史:《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唐高宗时期才成书的《南史》与《北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除了成书于梁武帝时期的《宋书》、《南齐书》和成书于北齐时期的《魏书》外,其余都是成书于贞观年间。
而贞观时期,大破东突厥,所以当时的人们不仅亲身经历过,而且见过突厥人,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后来归降唐朝,成为大将军,为唐太宗鞍前马后。
当时的人们对于突厥的相貌没有特别描写,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对于白种人异常敏感,比如来自中亚的羯族就是白种人,《晋书》记载,石虎后赵宫廷大臣孙珍得了眼病,于是就向精通医术的侍中崔约请教,询问有什么治疗眼病的妙方。
崔约却起了玩笑:“你往眼睛里面撒尿的话,眼病自然就能痊愈了。”
孙珍很认真地表示疑问:“眼睛里面怎么可能盛得下尿呢?”
崔约哈哈大笑:“你眼窝深陷,就像一个小碗一样,正适合装尿啊!”后来崔约惹怒石虎被杀。
在古代汉人看来,白种人最大的特征不是肤色白,而是眼眶深陷,这个特征没有被用来形容突厥人,进一步证明当时的突厥人是黄种人。
不过贞观史书毕竟是单独编纂的,没有统一修改,意外留下很多珍贵资料,比如对于突厥的来源,三本书居然三个说法。
令狐德棻编撰的《周书》卷五十:
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阿谤却等性并愚痴,国遂被灭。泥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征占风雨。取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其一国于处折水;其一居跋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也。山上仍有阿谤步种类,并多寒露,大儿为出火温养之,咸得全济,遂共奉大儿为主,号为突厥。
《周书》记载,突厥的来源还在匈奴的北边,这倒是符合突厥源出于丁零,丁零游牧于贝加尔湖的历史。
李延寿编著的《北史》卷九十九: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饵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在狼侧,并欲杀狼。于时若有神物,投狼于西海之东,落高昌国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迥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外托妻孕,其后各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其本也。渐至数百家,经数世,有阿贤设者,率部落出穴中,臣于蠕蠕。
《北史》记载,突厥是匈奴的一个分支,祖先被狼收养,传承下来。
魏征所纂《隋书》卷八十四:
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兜鍪,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或云,其先国于西海之上,为邻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至一兒,不忍杀,刖足断臂,弃于大泽中。有一牝狼,每衔肉至其所,此兒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与狼交,狼有孕焉。彼邻国者,复令人杀此兒,而狼在其侧。使者将杀之,其狼若为神所凭,欻然至于海东,止于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壤茂草,地方二百余里。其后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
《隋书》记载,突厥起源在汉地平凉,是一个杂胡,意思是搞不清楚来源。
不过,后面那个狼的传说和《北史》一模一样,考虑到北史的编纂晚于隋书,应该是李延寿沿袭隋书的记载。
问题就来了,中国那么大,为什么独独是平凉,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备注下来,后面来看。
大概《隋书》讲的太好,结果《旧唐书·突厥列传》就说:突厥之始,启民之前,《隋书》载之备矣,只以入国之事而述之。直接不提了。
到了宋朝,欧阳修和宋祁编纂《新唐书》,对于突厥起源写道:
突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阳,臣于蠕蠕,种裔繁衍。至吐门, 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其地三垂薄海,南抵大漠。其别部典兵 者曰设,子弟曰特勒,大臣曰叶护,曰屈律啜、曰阿波、曰俟利发、曰吐屯、曰俟 斤、曰阎洪达、曰颉利发、曰达干,凡二十八等,皆世其官而无员限。卫士曰附离。 可汗建廷都斤山,牙门树金狼头纛,坐常东向。
这基本上是照抄《北史》。
唐朝还有一种突厥起源的说法, 志怪小说《酉阳杂俎》,奇了怪了,志怪小说为何会写到突厥,主要唐朝人对突厥比较熟悉,写到海外奇人异事,卷四写道:
突厥之先曰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又海神女每日暮,以白鹿迎射摩入海,至明送出。经数十年。后部落将大猎,至夜中,海神谓射摩曰:"明日猎时,尔上代所生之窟当有金角白鹿出,尔若射中此鹿,毕形与吾来往。或射不中,即缘绝矣。"至明入围,果所生窟中有金角白鹿起,射摩遣其左右固其围。将跳出围,遂杀之。射摩怒,遂手斩呵〈口尔〉首领,仍誓之曰:"自杀此之后,须人祭天。"即取呵〈口尔〉部落子孙斩之以祭也。至今突厥以人祭纛,常取呵〈口尔〉部落用之。射摩既斩呵〈口尔〉,至暮还,海神女报射摩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
这一段的意思是:
突厥的祖先叫做射摩。舍利海有神,神住在阿史德洞窟的西面。射摩有神异的本领,又再加上海神女在每日的傍晚,用白鹿迎接射摩进入海里,到第二天早上才送出来。
经过了数十年,后来部落将要大猎,到了深夜,海神对射摩说:"明日打猎的时,你上代所生存的洞窟会有金角白鹿出现,你要是射中此鹿,那么你可以终生与我交往。你要是射不中,那么我们的缘分就尽了。"
到了第二天上午进入围场,果然在所生窟中有金角白鹿出现,射摩派遣左右稳住围场。没想到鹿将跳要逃出围场的时候,手下就把它杀了。射摩很愤怒,就亲手斩杀了呵〈口尔〉首领,并发誓说:"自从杀了这人之后,还要人祭天。"
接着他抓获了呵〈口尔〉部落子孙,全部斩杀斩用来祭奠。
至今,突厥以人祭大旗,常常取呵〈口尔〉部落的人来用。
射摩斩杀了呵〈口尔〉部落的人之后,到了傍晚回来,海神女对射摩说:"你亲手斩杀人,血气腥秽,我们的缘分尽了。"
这里的口尔其实是一个字,但是打不出来,特此说明。
不仅如此,后面还说了一句,突厥事袄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
所以,这里反映突厥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曾经崇拜过袄神的历史。
好了,梳理下所有讲述到突厥的起源,发现互相矛盾。
这几种说法在学界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给今天研究突厥民族的历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总结一下:
周书说:突厥,在匈奴的北边,是漠北索国的后裔。(突厥不是匈奴)
北史说,突厥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发源于北海。
隋书说,突厥起源在汉地平凉,是一个杂胡。
这三个记载根本互相矛盾。
而且有人就说了,你自己开头都说了,突厥就是源于漠北的丁零,也叫做高车,和铁勒同族,你自己打脸吗?是的,这是中国史学界一直的看法。
当然了,志怪小说提到的就不算了,每个观点都提到了,阿史那土门的部落世居金山,问题是,在居住在金山,也就是阿尔泰山之前的突厥,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如果西海是指咸海(位于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那肯定不可能,如果指的是青海湖,那就有可能。
索国可能是满-通古斯语族的索伦,意思是勇猛,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就是索伦三部的代表。
那么,突厥究竟从何而来呢?
在这里,我倾向于隋书所记载的,平凉。
既然《隋书》记载到了这个平凉,就不是随便说的。
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
《隋书》为什么没说武威杂胡。
《隋书》为什么没说张掖杂胡。
《隋书》为什么没说敦煌杂胡。
《隋书》为什么单单说平凉杂胡。
平凉就是揭示突厥起源的密码。
有人说,甘肃平凉?你说突厥源于平凉,你咋不说突厥源于驻马店呢。
甘肃平凉是东部一个普通地级市。
翻开史书,才得知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个部落,叫做卢水胡。综观各类史料,可知卢水胡虽然人数不多且分布极为分散,西边直到青海湖,东边正好在平凉。但与其他族群的界限却径渭分明。不仅前秦《魏故邓太尉祠碑》将“卢水”与屠各、诸羌、月氏、粟特明确区分,而且金石证据也显示汉、晋官方赐赠卢水胡的官印与赐赠其他族群者判然有别。
所以,这个民族和周边的羌族截然不同。
十六国时期,卢水胡的沮渠部曾经建立过北凉。当时人们把沮渠部认为是匈奴的别支。现代史学界认为,卢水胡应该是匈奴和月氏、羌族等融合后形成的民族,这里的月氏特指小月氏,因为没有西迁,和大月氏区分。
所以,我们再回到三本史书的记载,发现如果加一个条件,所有的都不矛盾了。
周书说:突厥,在匈奴的北边,是漠北索国的后裔。(这里的突厥指的是突厥部族大多数百姓源于漠北的铁勒)
北史说,突厥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发源于北海。(这里的突厥指的是突厥王族阿史那氏,阿史那氏是匈奴的后裔,发源于青海湖,即卢水胡)
隋书说,突厥起源在汉地平凉,是一个杂胡。(这里的突厥指的是突厥王族阿史那氏,源于卢水胡)
这三个记载如果加了定语,就不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结论(大胆假设,需要进一步求证):
原始突厥的部族大多来自于丁零,是游牧于贝加尔湖的一个族群,和铁勒同族,是黄种人,基因单倍群大多是C,东北亚类型。
突厥汗国的创立者突厥王族阿史那氏来自于卢水胡,可能有匈奴血缘,同样是黄种人,基因单倍群是N,北亚类型。
也就是说,阿史那氏和普通部族的来源并不相同,但都是黄种人。
阿史那氏之所以被误以为是白种人是因为自称“蓝突厥”,史学界早就澄清了,这里的“蓝”不是指的蓝眼睛,而是高贵的意思,是蓝色长生天的意思。
所以,阿史那氏是黄种人。
有人说这个推断比较武断。
问题是,唐朝人真的见过突厥,魏征和阿史那社尔同朝为官,也是朋友,魏征编纂《隋书》写突厥传,难道不问下阿史那社尔?难道还有比阿史那社尔本人更清楚自己家族来源的?
正因为阿史那社尔清楚,所以《隋书》才说,突厥源于平凉,就是卢水胡,当然了,这里指的是王族阿史那氏。
这不是随便瞎说的,《隋书》没说突厥源于鲜卑,源于柔然,源于西羌,而说源于平凉,这就说明阿史那氏源于卢水胡。
后来北魏灭亡北凉,这些人迁徙到了阿尔泰山,锻造兵器。
知道阿史那氏源于卢水胡就能解释一个问题了,那就是突厥的狼图腾。
狼图腾是匈奴的代表,突厥在其之后也说自己祖宗是狼,今天研究下来,匈奴和突厥语言不同,这也是突厥被人嘲笑的点,明显抄袭匈奴狼图腾啊。
但是,如果阿史那氏源于卢水胡,卢水胡又有大量匈奴血缘(这里不武断说卢水胡就是匈奴)。
所以阿史那氏继承匈奴狼图腾传说,合情合理。
后来突厥统治蒙古高原,狼图腾和鲜卑民族的鹿图腾融合,就形成了蒙古族苍狼白鹿的起源传说。
知道了原始突厥人的血缘。我们知道,现代历史上,有很多自称为突厥的人,这些人五花八门,什么长相的都有,比如突厥语国家组织。
这些人五花八门,什么人种都有,他们真的都是突厥人吗?
这里要强调一点,说突厥语族的人并非都是突厥人。
突厥语族的命名也不太科学,我们应该将之命名为“漠北语族”,也就是产生于大漠北部(蒙古高原)的语族。
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前文提到的突厥汗国的子民,也并非都是突厥血统的人。
突厥游牧地区本来就是乌孙故地。乌孙是一个印欧语系的民族,在东汉建立了强大的乌孙王国。
乌孙这个国家就是白种人印欧民族建立的,正好游牧于阿尔泰山,所以说,他们被突厥人同化是理所应当的,这是突厥人的第一次白种人化。
此时突厥血缘=突厥(黄种人)+乌孙(白种人)。
今天,突厥国家哈萨克斯坦也以乌孙作为自己的祖国,是有原因的。
大家别忘了,前文提到,突厥灭亡柔然汗国后,与萨珊波斯一同灭亡了嚈哒帝国。
这个国家的原住民就是著名的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是一个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广泛游牧于亚洲大草原,和波斯多次互相征战,在中国史书也叫做“塞种人”。
可是这群人最终在6世纪全部消失了,我们可以合理推断,这群人并非消失了,而是融入了突厥当中,说着突厥语族的语言,突厥化了。
斯基泰人是白种人,融入了黄种人的突厥中,这是突厥第二次白种人化。
此时突厥血缘=突厥(黄种人)+乌孙(白种人)+塞种(白种人)。
第二个是大月氏人。
大月氏是一个中国的古老民族,居住地从甘肃一直到新疆。
汉代时期,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而西迁,征服了巴克特里亚以及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后来,嚈哒帝国取代了贵霜帝国,这些人又变成了嚈哒人,等到突厥灭亡嚈哒后,这些人又加入了突厥。
此时突厥血缘=突厥(黄种人)+乌孙(白种人)+塞种(白种人)+大月氏(白种人)。
第三次,是突厥在中亚融合了相当数量的伊朗语族群体。
突厥和波斯沟通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我们知道,人类有7000种语言,但是只有100多种文字系统,文字的创立是非常困难的。
在亚洲大陆东端,只有中国人创造了汉字——甲骨文,后来的少数民族无法创造文字,只能用汉字,比如鲜卑人虽然入主中原,但是没有鲜卑文,只能用汉字。
比如鲜卑人在大兴安岭嘎仙洞祭祖刻的碑文,就是汉字写的。
所以一直以来,东亚大地只有汉人有文字,其余民族都必须要用汉字,甚至日本人也要用汉字。
但是到了7世纪,东亚民族接连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藏族学习印度文化,使用梵文字母,创造了藏文。
突厥则学习波斯文化,尤其是波斯语族的粟特文,采用源于叙利亚的亚拉米字母,创造了突厥文。
阙特勤碑就是突厥文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犹太人用的希伯来文也是用亚拉米字母拼写的,所以有点相似。
突厥和波斯的交流较多,表现在昭武九姓的消亡上。
昭武九姓这个称呼我们经常听到,主要是粟特人,建立的九个国家,昭武指的是张掖郡昭武县,中国人觉得这些人原本居住在甘肃,是从甘肃迁徙过去的。
《旧唐书》说他们是被突厥赶走的,但其实他们早在秦汉就西迁了,那个年代突厥还没影子呢,其实他们是被匈奴赶跑的。
他们原本是月氏人,后来到了西边被波斯化了,这群人中国史书称之为“粟特人”。
粟特人擅长经商,中国历史上的安禄山就是粟特人。
到了9世纪,昭武九姓接连从历史上消失,这群人很明显是融入突厥了,这被历史学家公认。
这是突厥的第三次白种人化。
换句话说,突厥经历了三次白种人化,我们来梳理下。
原始突厥人是黄种人。
突厥融合了乌孙故地居民,融合了印欧语系的乌孙人,第一次白种人化。
突厥灭掉了嚈哒帝国,融合了印欧语系的斯基泰人和大月氏人,第二次白种人化。
在中亚,突厥融合了伊朗语族的粟特人和昭武九姓,这是第三次白种人化。
此时突厥血缘=突厥(黄种人)+乌孙(白种人)+塞种(白种人)+大月氏(白种人)+粟特人(白种人)。
所以人们才说,突厥与其说是一个民族体,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体。
但是原始的突厥人依然是黄种人的,比如说很少混合中亚白种人的图瓦人,就是黄种人的模样,应该就是最原始的突厥模样,当然了,也有人说图瓦是被蒙古帝国占领并同化的突厥,虽然说着突厥语言,但其实是蒙古血统。
11世纪,西突厥部落中的塞尔柱人建立了塞尔柱帝国,
所以说,塞尔柱突厥和原始的黄种人突厥判若两人,已经是白种人为主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白种人为主,不全是白种人,欧洲历史记载,塞尔柱突厥人还是有黄种人特征的,和匈人阿提拉一样,是黄种人。
塞尔柱突厥只有50万人,却要统治这么大的帝国,因为人数稀少,所以采取了和后世满洲八旗一样的制度,大量吸纳本地人口,这一次吸纳的主要是阿拉伯人,因为塞尔柱统治地区正好是前阿拉伯帝国所在地区,大量阿拉伯人融入突厥,这是第四次白种人化(严格来说,阿拉伯人是地中海人种,不算纯白种人,为了简单化,这里也算白种人)。
此时突厥血缘=突厥(黄种人)+乌孙(白种人)+塞种(白种人)+大月氏(白种人)+粟特人(白种人)+阿拉伯人(白种人)。
此时的突厥,真的没有多少黄种人基因了。
那么,土耳其人国号就叫做突厥turkey,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后裔吗?
四、土耳其人是怎么来的?
大家可能奇怪,突厥人不是在中国附近的吗?怎么跑到希腊附近去了。
土耳其人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乌古斯人,被称为九姓乌古斯,是一个突厥语族的部落。
随着回鹘、契丹的崛起,乌古斯人也不断西迁,接受了伊斯兰文化,融入了西亚文化之中。到这时候,乌古斯人无论在血缘上还是信仰上都已经和突厥人相差万里,唯有语言比较接近。乌古斯人被阿拉伯人称之为土库曼人(Türkmen),意思就是“突厥蛮”或者是“长得像突厥的人”。
1040年,乌古斯人在西亚建立起了强大的塞尔柱帝国,随后大量的乌古斯人迁徙到了西亚一带,居住在波斯萨曼王朝,寻找庇佑,为了生存,他们皈依了伊斯兰教。
13世纪,塞尔柱帝国崩溃后,突厥人又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史称“奥斯曼土耳其”。该国最终取代了东罗马帝国,夺取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作为自己的首都。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就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可见,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和现在的土耳其才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从基因上来看,其实土耳其人的突厥基因很少。
前面说过,本身突厥民族经历三次白种人化,就已经不是黄种人为主的了,黄种人基因单倍群C和N已经很少,加上了大量的R1a印欧人基因。
大家知道,这是土耳其的地图。
但其实,奥斯曼帝国解体的时候,土耳其地图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也知道,土耳其国家里面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库尔德人,那么,剩下的四分之三的土耳其人,都是突厥血缘吗?
答案非也。
事实上,我们回顾历史,就应该知道,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根据《色佛尔条约》,列强肢解奥斯曼帝国,其实留给土耳其的面积是图中的黄色部分,其余部分都被分给周边各国了。
是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据理力争,逼迫各国重新签订《洛桑合约》,才有了今天土耳其的版图。
所以今天土耳其东北部原本有大批领土是划分给希腊的,伊兹密尔曾经是希腊的第四大城市,这些人大多是单倍群R1a的希腊人。
这一块则本来划分给亚美尼亚的。结果后来还是划给了土耳其,土耳其在这里导演了丧心病狂的亚美尼亚大屠杀,屠杀了100万人。
今天,亚美尼亚的圣山,也就是《圣经》中诺亚方舟停靠的亚拉腊山还在土耳其境内。
不过,亚美尼亚人毕竟是杀不完的,更奇妙的是,亚美尼亚人和格鲁吉亚人这些高加索人有着和其他种族完全不同的单倍群,那就是G单倍群,这些人也融入了土耳其人中。
埃尔多安也承认,他祖先其实来自格鲁吉亚,和斯大林是老乡呢。
而不管是希腊人,还是亚美尼亚人,还是阿拉伯人,肯定有融入土耳其人中的。
所以,欧美机构研究表明,今天土耳其人的血统很杂。
图中可以看出,今天土耳其人中比例最大,几乎占据一半的单倍群是J单倍群,这是阿拉伯人特有的,说明塞尔柱人混合了大量阿拉伯人基因。
R1a和R1b是欧美白种人基因,加起来占了四分之一,来自于希腊人的成分。
E单倍群来自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等闪族人,占了八分之一。
G单倍群来自于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和格鲁吉亚人,占了八分之一。
而原始突厥人的基因,C和N,加起来也只有八分之一左右。
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土耳其人血统的庞杂。
但是,虽然血统混乱,但是语言流传了下来,今天的土耳其依然说着突厥语族的语言,也算广义的突厥人。